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彩绘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迎来了中国制瓷史上一个全新的辉煌时代。进入到清代,彩绘瓷发展到顶峰,也达到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水平的顶峰。这一时期,彩绘瓷蓬勃发展,不仅出现了许多新的颜料,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瓷器品种。 创烧于清代的官窑粉彩瓷便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至顶峰的代表之作。一般认为,粉彩是在中国传统五彩瓷与借鉴了西洋颜料的珐琅彩瓷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品种,其区别于其它瓷器的特殊性在于对砷白,即玻璃白工艺的运用。粉彩普遍用玻璃白打底,后再涂绘其它颜色,从而使画面柔和富有层次感。正因这一特性,粉彩瓷也很快传入民间并深受普通百姓喜欢,清晚期许多民窑也开始大量烧制粉彩瓷,一直流传至今。然而最正统的官窑粉彩却在清末停烧,受制于官窑工艺保密性,古文献中对其几乎没有具体记载,因此官窑粉彩工艺渐渐失传。同时由于官窑粉彩瓷的珍贵性,之前可提供做科学分析的样品少之又少,且大部分为无损分析,得到的信息深度很有限。所以尽管中国古陶瓷研究整体已发展多年,但对于粉彩瓷的科技研究屈指可数,对官窑粉彩器工艺的认知仍十分粗浅,对于粉彩的核心工艺玻璃白更是缺少系统的准确的认识和分析。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从乾隆至光绪年间的官窑粉彩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分分析、物相结构分析和显微分析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主要围绕粉彩核心工艺玻璃白色料展开探讨。首先通过微区衍射、高分辨率拉曼、扫描电镜等方法对玻璃白晶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显示烧制后的玻璃白很可能是Pb8(AsO4)62-掺入K、Mg、Ca等离子所组成的六方晶系的磷灰石类物质。其次,通过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相结合,发现该磷灰石类晶体大量分布于玻璃白色料中,且尺寸通常在纳米级别,是一种典型的微晶乳浊现象,造成玻璃白的乳浊效果,从而使粉彩瓷具有柔和之感。再次,根据已有数据尝试探讨玻璃白工艺,包括配方工艺和涂绘工艺,结果显示古代与现代玻璃白色料制作配比有较大差异,而在清代,乾隆与光绪时期玻璃白配方可能发生过改变,表现为碱金属含量和砷含量比例的升高;绘制方法采用有分层涂绘和平涂法两种,是中西技术交流的直接体现。此外本研究梳理了砷工艺从西方传入中国,并最终应用于粉彩瓷的可能传播经历。 最后,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显微观察对玻璃白与其余色料结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玻璃白色料与其它色料在实际涂绘中有多种使用方法,并不只是简单的分层与平涂,且不同彩料使用方式也存在差异,拓展了对官窑粉彩涂绘工艺的已有认知。 本次研究是首次对官窑粉彩玻璃白工艺及其色料工艺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研究也是首次对粉彩玻璃白综合采用成分分析、结构分析、显微分析等多种方法,断面与表面相结合进行分析,尤其是首次将同步辐射方法、微区衍射、SEM、FIB、TEM等方法应用于粉彩瓷研究,对其理化、乳浊机制及工艺进行全面研究,扩展了人们对于官窑粉彩瓷的科学认知,并修正了部分目前对于玻璃白的认识,为完善粉彩工艺和中国陶瓷技术发展史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