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致病真菌异新生隐球菌的有性生殖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刘慧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球菌菌种复合体作为人类机会性病原真菌,能引发致死率极高的真菌脑膜炎。该复合体的有性生殖作为毒力进化的关键策略参与自然界高毒菌株产生,并造成了严重的隐球菌暴发性感染事件。因此有性生殖与该复合体出色的环境适应性和毒力进化密切相关。在隐球菌菌种复合体中,异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deneoformans,原称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血清型D)具有较强的有性生殖能力,且遗传操作简单,因此被认为是研究有性生殖的模式真菌。异新生隐球菌具有α和a两种交配型,可通过α-a异性生殖和α同性生殖两种模式进行有性生殖。两种有性生殖的多个发育过程相似,包括酵母到菌丝的转变、担子成熟、减数分裂及孢子产生等。此外,它们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发育过程,即染色体倍化方式。异性生殖通过配子融合的方式进行染色体数目加倍,同性生殖主要利用自二倍化(核内复制)的方式进行染色体数目倍化。然而,异新生隐球菌有性生殖的多个发育事件精确有序进行的调控基础,以及有性生殖特有生物学过程调控特异性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转录因子往往位于各种信号级联的末端,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调控。为了鉴定有性生殖的核心调控机制,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转录因子上。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初步鉴定111转录因子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呈现动力学表达,暗示这些转录因子更有可能在有性生殖调控中扮演重要作用。随后我们构建了 111个转录因子的缺失突变体文库,并分别对每一个转录因子缺失株进行八种表型的定量或半定量评估,包括同性生殖和异性生殖共享的6个时空发育事件和两种特有的倍化过程,进而揭示了大量与有性生殖调控相关的新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对转录因子在异新生隐球菌两种有性生殖各个发育过程中调控功能的全面理解。基于基因型-表型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转录因子为多效性转录因子,即能够调控有性生殖多个发育阶段。其中Velvet家族蛋白Cva1和Vea2能够控制异新生隐球菌有性生殖多个发育阶段,包括菌丝起始,菌丝延伸,以及细胞融合。结合转录组分析发现,Cva1通过调控Znf2控制菌丝的形成和发育。进一步基于转录组和表型分析发现新鉴定的有性生殖响应蛋白Cfs1位于Cva1的下游,控制细胞融合过程。此外,在同性生殖过程中,核内复制代替细胞-细胞融合参与染色体倍化过程。然而对同性生殖核内复制的调控机制和遗传基础的理解十分有限。我们鉴定了特异性控制同性生殖染色体倍化过程的核心转录因子Cqs2。进一步研究表明,Qsp1-Cqs2-Pum1信号通路是控制同性生殖自二倍化过程的核心途径。有趣的是,Pum1特异性促进了单倍体细胞倍性增加,而不能诱导二倍体增加倍性产生四倍体。转录组分析和qRT-PCR结果表明,这可能是由于二倍体中Pum1无法有效诱导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所致。另外,我们通过细胞融合的方法构建了异新生隐球菌的四倍体菌株探究异新生隐球菌高倍体细胞对环境适应性和有性生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多倍体菌株在有性生殖能力,压力条件下的存活能力以及感染宿主的能力方面均展现出了明显的缺陷。以上结果说明异新生隐球菌可避免不适应环境生存的四倍体产生,并确保有性生殖的精确有序发生。综上,我们揭示了异新生隐球菌有性生殖周期的分子和倍性调控机制,为其他病原真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范本。
其他文献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措施。裸露砒砂岩区是黄河中游主要粗砂集中来源区,研究该区土壤-基岩复合型坡面空间特征、水分运移及水力侵蚀规律对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裸露砒砂岩区的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在坡面尺度上结合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土层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后通过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明确了裸露砒砂岩区覆土砒砂岩的
针对黄土高原旱作丘陵区降雨少且不均匀、有机碳含量低、土壤结构差,保水保肥能力低,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等问题,本文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秸秆和膨润土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机碳相关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揭示秸秆配施膨润土条件下旱作燕麦土壤固碳保墒增产的机制,旨在为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蓄水保墒能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配施膨润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快速路隧道群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交通出行,但也给城市的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隧道群指公路路段上两座或两座以上间隔一定距离隧道的总称,具有安全影响因素众多、二次事故易诱发、应急救援要求高等特点。扬州市南部快速路隧道群由5个连续隧道组成,且各隧道长度不同、平面线形差异大、限速标准不一。由于该隧道群是城市东西向交通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针对其开展交通
农田土壤有机碳(SOC)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减缓温室气体(GHG)排放、提升土壤碳库容量是目前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在集约化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特别是氮肥)可能导致SOC含量降低,促进土壤GHG排放并引发环境负效应。而外源有机物料输入是目前公认的能够直接补充土壤碳库储量的方式之一,能够在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碳汇
铁、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对植物产量及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缺少铁、锌会抑制植物生长,而过量的铁、锌也会导致植物中毒。目前,有关植物铁、锌营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铁、锌含量较低的农作物、模式作物及生长在南方酸性土壤的植物。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高品质牧草,而目前有关华北驼绒藜对铁、锌胁迫及其吸收和转运的机制研究较少,这限制了我
内蒙古荒漠草原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草原向荒漠过度的脆弱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但是随着人为放牧活动的增加,荒漠草原面临着植物群落退化和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荒漠草原幅员辽阔,采取复杂的治理措施恢复荒漠草原比较困难,采用围封和刈割等方便快捷的治理措施,并利用现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荒漠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利用野外观测、分解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利用方式对荒漠草
园艺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阔,在挖掘营养健康以及生态功能植物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我国首批入选药食同源目录的植物种类之一,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自然资源。探寻抗旱适应性表现和经济器官(根)代谢物变化对甘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旱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直接策略。本研究以甘草幼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法设置对照、轻度、中度、
学位
岩石类材料的破坏规律研究对于众多地质灾害的机理分析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岩石类材料的破坏实际上是损伤演化、裂缝扩展及贯通的过程。该过程不仅与固体本身有关,还与流体的作用有关。数值模拟研究易于阐明复杂现象的机理及过程,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手段。连续-非连续方法在模拟岩石类材料由连续向非连续转化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在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1
石灰性土壤上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但马铃薯喜酸性(最适宜pH5.0~5.5),与石灰性土壤偏碱性(pH7.5~8.5)存在矛盾,高pH值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品质改善都是不利的。因此,石灰性土壤的酸化尤为重要,通过土壤酸化可以降低土壤pH值,活化土壤养分,从而促进马铃薯等喜酸植物的生长。研究采用模拟试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材料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应,筛选最佳酸化剂;通过田间试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