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的齿科工作者均采用矿物色素对牙科陶瓷进行配色的尝试,使修复体的颜色更接近天然牙齿。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对陶瓷修复体再现自然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牙科陶瓷的美观包括表面形貌,半透明性和颜色。其中颜色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光学、视觉心理学、生理学、色度学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因此,怎样准确测量、表达牙齿的颜色,并且在人造牙上逼真摹拟天然牙的颜色,成为口腔修复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通过合理引入碱金属氧化物和碱土金属氧化物制备了牙科陶瓷用低熔点基础熔块,该熔块的熔融温度为750℃,热膨胀系数为11.3×10-6/℃,抗弯强度为57±8.4MPa,维氏硬度为515±15 MPa。在制备好的熔块中引入白榴石,获得了热膨胀系数为13.7×10-6/℃的素瓷粉。将不同重量百分比的钒锆黄、锆镨黄、锆铁红、锆钒蓝、铬铝锌红、锑钛黄和锰黑分别加入到素瓷粉中,制备了构建牙科陶瓷颜色数据库的样品。通过色差仪将单色样品数据测量输入到配色软件的数据库中。应用建立的数据库进行了多次配色实验,以验证和完善数据库。由建立的数据库进行了计算机配色,计算机输出配方的最小色差可以达到0.04NBS左右,根据计算机输出的配方制备出的样品色差一般在1.0~2.0NBS之间,在色差允许范围内。因此需通过更多的验证-修正实验来完善数据库,使实验结果更接近于计算机输出的数据。
实验发现烤瓷色料混合后的反射光谱并不是按原色的比例加权平均,其混合色受到诸如瓷粉组成、化学反应、烧成工艺、厚度、测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正交实验分析表明,样品制备过程中的烧结的温度,保温时间,烧烤次数,以及样品的厚度对样品最终颜色的色度值L*(明度),a*(红绿度),b*(黄蓝度)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烧结温度与样品的厚度,其次是烧烤次数,影响最小的是保温时间。多次烧烤可提高瓷片的明度,光泽度与透明度,随烧烤次数的增加,L*,a*逐渐增大,b*,h*逐渐减小,但增大与减小的趋势逐渐减弱。前3次烧烤对样品的颜色影响很小,经3-5烧烤后,颜色稳定,色差变化很小,肉眼不可辨,再经多次烧烤后,样品颜色逐渐开始变色,主要表现为明度值的增大,变色的原因主要与明度与彩度的增大有关。同一厂家Vita试件的不同色A2,A4,B2色的色度值随着瓷层厚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小于1.6mm厚度范围的色度值变化趋势较小。不同生产商的Vita A2色试件随瓷片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在瓷层厚度较小(本实验为小于1.6mm)时,其色度值受厚度变化影响程度较大,变化趋势大;瓷片厚度较大(本实验为大于1.6mm)时,其色度值受影响程度不显著,变化趋势小。由此最终可确定牙科烤瓷片的最佳制作工艺:瓷片压成1.6mm,在850℃的烧结温度下保温10分钟,连续烧结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