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基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历史演进、有关金融变量充当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几方面内容依次展开。在理论基础部分,本文指出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和选择标准,比较了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以及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各学派的相关理论都有其合理之处,介绍了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有关的新动态。以上理论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理论支撑。进一步,考察了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历史,并总结了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历史演进的总体趋势和发展规律,概括起来就是:中介目标的选择与本国的经济发展环境、特征和金融发展状况、条件紧密相关;通货膨胀越严重,货币供应量目标越受重视;在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稳定关系被金融创新和其他冲击破坏的情况下,大多数国家放弃或者淡化了货币供应量目标;中介目标多元化、传统中介目标职能分离和分散成了世界性的潮流。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以及现行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存在的问题,指出货币供给量内生性的存在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正在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地位提出严酷挑战。最后是本文给出的政策建议。考虑到目前没有适合的经济变量可以取代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地位,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否定货币供应量,应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层次、改善制度环境等手段,提高货币供应量的效力;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发展金融市场,在条件成熟时,将利率引入中介目标变量;本文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尽管目前还不能在我国推行,却可以作为潜在的中介目标选择方案,当前应该加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