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简称CDA)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一门新兴的话语分析方法,并在语言学领域以及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CDA关注于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相互关系并加以研究,详尽体现出语言与社会过程的紧密关联。批评话语分析的功能之一是提高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尤其是提高以语言批评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这些问题尤指那些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关系问题,例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平等等。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闻资讯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这些资讯已多到无法一一消化。有些不实的新闻事件常被人们称为“被”新闻事件,鉴于公众人物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公众人物“被××”新闻事件不断频发,引得大家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由于这类语篇控制着(准确来说是隐性的控制着)公众。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简称SFL)理论并运用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模式为指导方法,本文通过分析30篇(于2002年至2015年搜集)关于中国公众人物“被××”的网络新闻语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旨在阐明语篇中的隐性控制力,拟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意识形态是如何被体现于“被××”新闻事件的隐性控制中的?2.隐性控制力中隐藏着怎样的权力?3.非政治化与隐性控制之间存在的何种关系?通过本文的尝试,主要发现总结如下: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意识形态、权力和非政治化等三个方面以体现语篇中的隐性控制:首先,从概念元功能角度出发,通过对概念隐喻中的词性转化和及物性系统进行分析,旨在揭露隐性控制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对词性转化(主要包括名词化和形容词化)方面的阐述说明了新闻作者借读者的角度来读新闻,通过有限的篇幅营造出一种信息“足够”且内容无可辩驳的假象,以使读者信服。另外,通过对及物性系统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闻语篇偏重于物质过程(占所有过程的44%)用以说明事件的发生、参与者和时下环境因素以使读者身临这些活生生的场景之中。也就是说,概念功能的分析主要作用于新闻作者隐性控制公众意识形态,使新闻事件拥有“真实性”。其次,通过运用情态隐喻,隐藏了新闻事件的主观性,并使得语篇有“权威性”和“真实性”,从而使新闻作者能在基于主客观统一性这一佯装的新闻特点上表达自身观点。在语气分析方面,直观呈现了当前事件,隐性地表露出公众认为的新闻作者应有的权力或权威。此外,尽管语篇中不乏有隐性情态词,但是这些词汇均用以模仿当事人和权威机构观念。语篇中由新闻作者所捏造出的主客观统一性使得公众信服他们有的权力/权威并进一步使大众相信“被××”事件。第三,通过对语篇隐喻和语篇结构的分析,体现了隐性控制中的非政治化。新闻作者的隐性控制手段所体现出的非政治化使得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被人们忽视,另外,新闻的及时性也被体现出来。另外,在社会扭曲风气之下,人们会产生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等从众心理,使得公众们容易受骗甚至有公众打心底希望这些“被××”成为事实。这一尝试为解释此社会问题一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二是去隐性控制自然化进一步提高对批判阅读的公众意识,第三是有助于提高对于“被××”新闻事件世界批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