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把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案例,立足于文化的立场,而非仅仅从艺术史的角度探讨山水画艺术与中国人的民族特性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山水画在中国文化构成中的意义。
导论部分着重强调本文采用的艺术人类学观念和文化比较方法,在对国内外山水画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对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的遭遇进行反思与批判,期望以全景式的文化眼光发掘山水画艺术中蕴含的真正本土化、民族化的思想资源和美学价值,并以此作为建设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基础。
正文分上下两编,共五章。
上编是对山水观念的文化解释,探讨山水画赖以滋生的文化渊源和山水画逐步独立的历史文化情境。时间以晋宋为限,对唐及五代山水画仍处于形成阶段有部分涉猎。山水观念是山水画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在中国人与自然的交往中,无限丰富多样的自然被逐渐凝结成“山水”境界,中国人以神话传说、崇拜祭祀、象征隐喻等等方式把山水世界编织到自己的文化网络之中,并与山水建立起独特的情感方式和审美关系。山和水从自然之“物”到艺术之“象”,由物质实在到精神表征,这一过程在事实上和逻辑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本文的前三章:第一章,古代中国的山水观念,主要是以考古学、神话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历史文献中古代中国人的山水活动为基础,描述中国人山水观念的生成,以及山水画艺术对中国人的自然观、宇宙观的独特表达;第二章,晋宋山水审美的勃兴,是指晋宋人对山水观念的创造性发展,为中国文化构筑了以自然为核心的审美传统;第三章,早期山水艺术表现,其一是以山水画为中心,揭示山水诗与山水画之间复杂的诗画相通的含义。其二是尽力于各类考古材料、图像资料中搜集、举证早期山水画的图例,复现山水图像发生、发展、递进、演变的过程,以补早期山水画艺术研究疏于物证的缺憾。
下编是对山水图式的文化解释,案例范围集中在五代宋初至晚清。随着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三大画科之首,历代山水画家已经为山水画创作积累了大量“范本”,总结出更为深入、详尽的山水树石技法,以这些基本的视觉经验和制作惯例为基础,山水画“范本”上升为山水图式,并在后期逐步被程式化。第四章主要分析图式的含义,山水图式的由来以及最终走向程式化的文化根源;第五章山水图式与文化感知,是进一步从不同文化对人的感知方式的塑造入手,分析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培养出不同的视觉表现体系,人的文化感知深刻地规定着人对自身的体验和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任何一种视觉描绘离开特定的文化情境都不可能被充分的理解和阐释,山水画的诸种艺术特征是与中国人独特的感知方式相伴相生的。
最后,概括全文。20世纪的中国文化以“反传统”为价值取向,历经一个世纪的西方化、现代化进程,古典山水画在当代中国已然成为一种逝去的传统,随之一同逝去的还有附着于山水画之上的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美感经验。当代中国人已经没有能力、也没必要再去重复古人的山水图式,但是,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使命迫使当代人必须重新面对山水画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理想和价值,并以此建构具有本土化意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保持中国古典文化悠久的血脉,恢复中国文化的独到、深刻、诗意的特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身份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