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注射液预处理的方法,应用Sprague-Dawley(SD)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再灌注(MCAO/R)模型,通过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估,脑梗死体积测定,脑组织内细胞形态观察,检测脑组织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探讨丁苯酞注射液预处理是否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共36只,体重250-280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丁苯酞注射液预处理后脑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预处理组),每组各12只。假手术组仅暴露并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模型组及丁苯酞预处理组参照Zea-Longa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的MCAO模型,并在缺血2h后,予再灌注24h,制成MCAO/R模型;其中丁苯酞预处理组在术前1周采用药物腹腔注射的预处理方法,给予200mg/kg/d丁苯酞注射液预处理给药,其余两组术前1周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应用Zea-Longa5分制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应用TTC染色观察并计算脑梗死体积;应用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细胞形态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观察脑组织中NF-κB/p65、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1.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假手术组未观察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0分);模型组和丁苯酞预处理组均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3分),且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脑梗死体积测定(TTC染色法):三组大鼠脑组织均经TTC染色后,肉眼观察,假手术组整个脑片呈均匀红色,无白色区域;模型组及丁苯酞预处理组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可见明显白色梗死灶(P<0.01);与模型组相较,丁苯酞预处理组白色梗死灶体积较小,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脑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假手术组细胞形态结构正常,细胞大而圆,排列紧密,层次分明;模型组梗死区细胞体积缩小,出现细胞核固缩、裂解等,细胞胞浆空泡形成,细胞排列紊乱,组织间水肿;丁苯酞预处理组镜下可见部分细胞有体积缩小,细胞核固缩等现象,与模型组相比,变性细胞数量较少,细胞排列较规整,细胞受损程度较轻,组织间水肿程度较轻。4.大鼠脑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假手术组仅见少量NF-κB/p65、ICAM-1阳性细胞;与假手术组相较,模型组及丁苯酞预处理组NF-κB/p65、ICAM-1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预处理组较模型组NF-κB/p65、ICAM-1阳性表达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NF-κB/p65、ICAM-1的表达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其中NF-κB/p65表达的增加,即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通过诱导其下游基因产物生成,介导了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多个环节来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作为NF-κB信号通路的下游产物之一的ICAM-1通过介导的白细胞间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加重缺血再灌注时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加重脑损害。2.丁苯肽药物预处理可减轻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梗死灶体积缩小,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的数量减少,其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该通路下游基因产物ICAM-1,减轻缺血再灌注时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等。3.丁苯酞可减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