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rain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疾病,其特征是严重的先天性或免疫介导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member 13,ADAMTS13)缺乏,酶活性的明显下降致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多聚体无限制地粘附、聚集血小板继而形成微血管血栓,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血栓栓塞造成的缺血性器官损害。TTP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且病情错综复杂、进展凶险,若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目前在国际上尚缺乏对TTP诊断的金标准,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如何正确进行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TTP患者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了解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住院TTP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2年版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⑴本研究组TTP患者40例,男性16例,女性24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1.5;中位年龄53岁(范围18~85岁)。年龄<60岁:25例,中位生存时间50个月;年龄≥60岁:15例,中位生存时间35个月,进行生存分析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⑵诱发因素:本研究中继发性TTP者24例(60.0%),原因不明者16例(40.0%);两组间进行生存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288)。继发性TTP中以风湿免疫性疾病多见,占37.5%;风湿免疫组和非风湿免疫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06)。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40例患者中主要表现为贫血(100.0%)、神经精神症状(92.5%)、肾脏损害(72.5%)、发热(60.0%)、出血(57.5%)。实验室指标以血小板减少(100.0%)、血红蛋白降低(100.0%)、乳酸脱氢酶升高(100.0%)、网织红细胞比值升高(100.0%)最为多见。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Prothrombin Time)、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e)的检测指标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0,0.005,0.019。死亡组患者存在PT延长,纤维蛋白水平升高、INR异常。⑷本研究组有ADAMTS13酶活性结果者15例:ADAMTS13酶活性<5%有12例(80.0%),酶活性在5%~10%范围有1例(6.7%),酶活性在10%~20%范围有2例(13.3%);同进行ADAMTS13抑制物检测者12例:8例(66.7%)伴抑制物阳性。⑸运用PLASMIC系统进行评分,本研究组高度风险(评分6~7分)者占80%,该评分系统预测酶活性<10%的阳性预测值为86.7%。以系统评分6分为分界线,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⑹本研究组24例患者存活,总体有效率60%;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病情恶化死亡,另1例予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糖皮质激素+美罗华治疗好转出院。⑺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60岁(P=0.049)、PT>13s(P=0.020)、纤维蛋白原>4g/L(P=0.005)、INR异常(P=0.019)、PLASMIC<6分(P<0.001)、未进行PE(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排除PE对单因素分析的影响,本研究还对PE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E<4次(P=0.007)、初治未使用美罗华/免疫抑制剂(P=0.004)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⑻多因素分析结果:INR异常(P=0.019)、PLASMIC<6分(P<0.001)、未进行PE(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E组中结果显示PE<4次(P=0.01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年龄≥60岁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2)继发性TTP患者发病诱因以风湿免疫性疾病最为常见。(3)TT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即典型的“三联症”多见。PLASMIC积分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4)足够的血浆置换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难治复发性患者,可选择利妥昔单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其他文献
背景:脂蛋白a[Lp(a)]是一种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其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有研究显示Lp(a)水平升高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Syntax评分是一种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工具,其主要基于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病变特点进行定量评价,目前广泛用于临床。多项研究显示Lp(a)升高与冠心病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但Lp(a)与Syntax评分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脂蛋白a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与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对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十二指肠镜的消毒效果,并监测消毒后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水平及耐消毒剂基因携带情况,分析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十二指肠镜消毒不彻底的原因,以期使消毒更为安全、有效。方法:(一)评价不同方法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使用十二指肠镜的消毒效果1.收集160条江西省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使用的十二指肠镜,随机分为4组,每组40条,分别为戊二醛消毒组(A组
目的:本研究探索Teach-back教学方法在医疗护理员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形成科学的医疗护理员培训方案,以期增强医疗护理员的业务能力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我省医疗护理员的规范化培训做出有益探索和尝试。方法: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前期研究基础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最新发布的医疗护理员培训大纲确立医疗护理员培训方案。采用文献分析法引用临床Teach-back健康教育内容,构建Teach-ba
目的:本研究目的分析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并分析患者随访期间的LDL-C水平变化。评估预期生活方式改变对LDL-C达标率的影响。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接受PCI的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收集基线,首次随访和最终随访LDL-C水平,分析患者随访期间的LDL-C水平变化程度。基于预期的生活方式干预
目的:明确一例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家系遗传特点,并对ITGB3基因致血小板无力症进行复习,进一步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与出血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先证者为14岁女性,自幼有皮肤、黏膜出血,月经来潮后因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出现贫血症状,并反复出现血尿。先证者父母为近亲结婚。通过血常规、外周血涂片、凝血时间、血块退缩实验、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流式检测血小板CD41、CD61
目的:探讨院内成人心脏骤停及复苏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性的收集本院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期间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CA相关病情及抢救资料、结局资料和相关时间数据资料,主要结局指标为ROSC率和CA后30天存活率。最后通过统计学分析及比较,分析院内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征,归纳ROSC和CA后30天存活的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共纳入308例患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平均红细胞体积及两者乘积与冠心病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收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因胸闷痛就诊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425例住院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成冠心病(n=334)和非冠心病(n=91)两组。采用Gensini积分评估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并以中位数为界,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轻度组(n=
目的:分析蛇毒类血凝酶对血小板减少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南昌市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使用蛇毒血凝酶的57例病例,先根据疾病类型分成两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组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组,通过t检验探究蛇毒血凝酶对血小板减少患者用药前后血
目的:探讨急性胸痛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是否可用于鉴别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和心脏神经官能症,探讨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是否可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假腔血栓状态的诊断。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入院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和心脏神经官能患者。入选患者均表现为急性胸部和/或背部疼痛,急性主动脉夹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