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5年6月-2016年2月期间,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培养直接计数法对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麻沿河乡退耕还林区3个不同恢复林型和恢复年限的样点(A、B、C)和1个对照样点撂荒地(CK)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各个样点的植被群落参数(物种数、个体数、盖度)和土壤理化因子(pH值、土壤温度、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电导率及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且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退耕还林生态环境的恢复,土壤理化因子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退耕还林以后,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电导率、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其余理化因子含量变化不显著。(2)在研究区共鉴定到植物107种,其中草本植物88种,隶属于2门、3纲、27目、35科、75属;木本植物19种,隶属于2门、3纲、10目、14科、18属;植被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混交林C样点>纯树种林A样点>纯树种林B样点;优势度指数与之相反。(3)本研究共鉴定到土壤纤毛虫127种纤毛虫,隶属于9纲、18目、28科、47属。(4)对退耕还林生态恢复样点(A、B、C)及对照撂荒地样点(CK)土壤纤毛虫的物种分布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退耕还林样点与对照样点各自聚为一类,这表示退耕还林样点与撂荒地之间的物种分布存在差异。退耕还林以后,土壤纤毛虫物种数增多,多样性显著增加(P<0.05),优势度显著降低(P<0.05)。优势类群逐渐由肾形目纤毛虫向散毛目纤毛虫过渡,土壤纤毛虫群落发生了明显演替。(5)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参数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纤毛虫物种数与含水量、全氮、有机质及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钾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且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纤毛虫密度与含水量、全氮、有机质及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纤毛虫密度还与全钾和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其与全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优势度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均匀度指数与各土壤理化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6)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参数与植被群落特征参数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显示,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的复杂程度与研究区内的植物群落密切关联。(7)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在排序轴1中占主导地位,含水量和有机质在排序轴2中占主导地位,即有机质、电导率及含水量对土壤纤毛虫群落影响最大。(8)退耕还林后,植被逐渐恢复,土壤理化因子发生改变,土壤纤毛虫群落对退耕还林生态恢复产生了积极的响应,土壤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混交林比纯树种林的恢复效果更好,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