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热病是以利什曼原虫为病原体,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区,黑热病病例报道连年绵延不断,严重威胁着流行区人群的健康。目前我国山丘型黑热病主要流行于甘肃省南部以及四川省北部地区,近十年来尤以甘肃省报告病例数居多。本研究现场位于甘肃陇南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区,旨在通过采血、问卷登记、同步测定地理位置信息,结合后期实验室检测和统计分析,了解当地人群及家养动物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分布特征,探寻当地黑热病可能的保虫宿主,为山丘型黑热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切实的参考。为了解人群与家养动物的感染状况,探寻及其在山丘型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本次研究于宕昌县沙湾乡采血调查了当地居民215人,家犬40只,驴13头,羊10只,猪5头,马5匹,骡2头。人群血样巢式PCR检测阳性率为22.8%(49/215)。其中男性巢式PCR检测阳性率为24.7%(21/85),女性巢式PCR检测阳性率为21.5%(28/130);15岁及以下,16-59岁,60岁及以上人群巢式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3.3%、19.1%、31.4%。家养动物中,家犬巢式PCR检测阳性率为22.5%(9/40),马和驴各有一匹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家养动物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以上人群及家养动物巢式PCR检测阳性产物经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后,用Blas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显示扩增序列与GeneBank中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infantum)相似度分别达99%和98%。以上结果提示除保虫宿主犬外,当地人群及家畜均存在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解山丘型黑热病的人群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现场问卷调查与人群血样巢式PCR结果,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χ2检验显示人群PCR检测阳性率在是否养犬、是否有畜圈、夏秋季是否使用蚊帐、劳动年龄人口分组、夏秋季晚间户外活动频率这5个变量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a=0.05,P<0.05),提示其可能是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劳动年龄人口分组与夏秋季晚间户外活动频率两个变量被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且夏秋季晚间户外活动频率不同组间,每周活动6-7次对人群PCR检测的阳性率存在影响。提示非劳动年龄人口(0~16岁或≥60岁)及夏秋季晚间户外活动频繁(≥6次/周)是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了解当地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分布是否存在家庭、空间聚集性,为后续研究与山丘型黑热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结合现场人群血样巢式PCR检测结果与手持GPS定位数据,进行了二项分布拟合优度χ2检验和Scan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受访家庭中利什曼原虫感染者的分布服从二项分布,不具有家庭聚集性(P>0.05);Scan分析提示当地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分布不存在空间聚集性,在不同地域间人群利什曼原虫的感染水平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荧光定量PCR是一种便利快速的新型检测技术,为尝试将其应用于黑热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筛选出了JW、SD两种适宜的引物,并建立利什曼原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经过与高灵敏度的巢式PCR检测进行比较,两种方法对阳性样本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且荧光定量PCR法操作更快速、便捷。相对荧光定量测定中选择了内参基因GAPDH,对甘肃人血样品抽提的DNA进行检测;其结果显示有扩增曲线,但熔解曲线有双峰(非特异扩增峰),提示存在非特异性产物,仍需进一步优化内参引物,以实现利什曼原虫的相对定量检测。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提示甘肃省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区疾病流行程度依然严重,人群与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均较高,在家畜中马和驴也均有检出利什曼原虫感染;当地非劳动年龄人群和夏秋季晚间户外活动频繁的人群是利什曼原虫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考虑为疾控工作重点对象;当地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分布广泛,不存在家庭聚集性和空间聚集性。鉴于当地人群及犬、驴、马等家养动物均存在利什曼原虫感染,可长期带虫,且家庭和空间分布广泛,其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是进一步研究与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