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性别基础之上的劳动分工,是一个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社会科学用于分析经济组织社会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把两性间的劳动分工作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谋生的劳动者之间的阶级斗争的原型。 中国的农村正处于一个剧烈变迁时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也正经历着巨变,工业化进程极大地改变着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门的分布,也改变着两性间的劳动分工形式。这一变化既有资源总量的扩张,也是一个在不同群体(包括性别群体)之间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本项研究把男女劳动分工的变动作为观察苏南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性别利益结构变化的一个视角,一个变量,通过对苏南地区的两个村从前工业化时期到工业化初步完成的期间,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中性别分工状况,以及从分工明晰到交叉互渗再经“成极化”形成某种分离的过程描述,用以分析在乡村工业化过程中,性别分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动有什么内在规则?对农村今天和未来的社会结构特别是性别结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本项研究表明: 性别分工模式是随着经济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形式的改变而历史地变动着的,但不管怎样变化,男性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优势地位和主动权: 传统的男女劳动分工是一种等级制,工业化使之进一步制度化了; 男性之所以能够始终处于支配地位,是因为他们凭借了传统男女劳动分工带来的资源优势、组织能力和心理优势,因而在工业化过程中掌握了对物质资源,组织资源和对信息、新技术等发展的稀缺资源的优先权; 在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女性劳动力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但是这项研究也指出,走向中心的趋向同时存在,新的分工体系也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性别分工的解释系统也在发生转变-从强调两性间自然差异到强调技术因素,女性对这一解释系统的高度认同是这一新分工体系得以确立和维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