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已有众多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而近些年,学术界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研究逐渐增多,这源于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对实体经济的重视,纷纷回归实体经济,促进实业发展,掀起一股“再工业化”浪潮。我国也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将其提为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提出金融应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口号。然而当前我国金融发展速度较快,信贷持续增长、融资规模逐步扩大,实体经济增速却逐渐放缓,融资困难现象并未得以缓解,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两者之间似乎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此外,我国各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差距明显,金融发展水平不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似乎也有各自特点。基于此,本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构造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门槛效应模型检验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门槛效应,期望通过估计门槛值量化这种非线性关系,从而分析各地区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各地实际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不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分区域来看,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存在“倒S型”非线性关系。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金融越发展越能促进实体经济增长,金融过快或过慢的发展均不利于实体经济增长,只有当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处于较为协调的一定区间时,金融才会对实体经济起促进作用。(2)金融发展阶段不同,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和作用方向也不尽相同,各地区之间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作用也存在差异;小于第一个门槛值和大于第二个门槛值时,金融发展均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处于门槛值之间时,金融发展才能促进实体经济,两者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分区域来看,不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东部地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均大于西部地区,而在协调发展阶段,中部地区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最强。(3)各地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位于协调发展范围内的样本比例比东部地区更高,其中尤以中部地区最高。因此,我国需要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东部地区侧重控制协调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则应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并举,保障协调发展并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同时加强各区域之间金融与实体经济沟通机制,加强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切实保证资金能够有效流动到需要的实体经济部门,提高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整体协调程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