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以后,汇率制度再次成为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回顾历史的发展,由最初的金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从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历史变革。在近几次危机之后,更加深了世界各国对各种不同汇率制度安排的认识,提出了包括“中间制度消失论”等新的观点。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汇率制度安排,各个国家都只能从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出发,寻求适合本国情况的汇率制度,这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学界的共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的汇率制度也经过了多次的变迁。从1994年起,我国建立起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人民币浮动汇率体制,并于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这一体制虽然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但仍然存在着“管理”多、“浮动”少的问题,制约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形成能上不能下的格局,并且影响了外汇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今后,我国有必要改进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更多的反映市场供求信号。完善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最终目的,应是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以进一步发挥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当前可以选择的政策措施是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其中,一是扩大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要扩大银行间市场的汇率浮动区间,调整银行外汇头寸的管理政策,改革强制结汇制度:二是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干预机制,把人民币汇率的调控目标从钉住美元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减少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控和预警,发展货币市场;三是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推广远期银行结售汇业务,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推广大额代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