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肺转移危险因素,预测肺转移的发生,以早期诊断肺转移。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222例DTC患者,其中肺转移37例。纳入标准:按照甲状腺癌指南行甲状腺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证实DTC、资料齐全;排除标准:伴其他远处转移、肺转移来源不明确(合并其他癌、肺原发癌等)。 结果: 199例患者中,男56例,女143例(男∶女=1∶2.6),年龄6~83岁,平均(41.1±13.6)岁,其中乳头状癌184例,滤泡状癌15例,29例肺转移。 结论: 原发灶最大径大于2.0cm、多灶、甲状腺被膜侵犯、纵膈淋巴结转移及颈部淋巴结转移≥11个可能被视为DTC肺转移的危险因素。因此,治疗前应仔细参照患者资料,尤其是手术病理报告,若存在这些高危因素,应行相关检查(如CT、18F-FDG显像等)以明确肺转移。 第二部分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131I治疗DTC肺转移的疗效,并对可能影响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疗效的因素。 材料与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科诊治的850例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DTC的患者,其中DTC肺转移者10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理证实DTC;②肺转移诊断明确。排除标准:①肺转移来源不明确(合并其他癌、肺原发癌等);②131I-WBS肺部假阳性摄取,如支气管扩张、肺曲霉肿及肺炎等;③Tg分析时,排除TgAb阳性者。 结果: 101例患者中,男35例,女66例(男∶女=1∶1.9),确诊时年龄6~80岁,平均(42.9±17.0)岁,131I治疗累积剂量275~2241 mci,治疗次数2~10次,随访时间3~78个月,平均(32.7±21.2)个月。临床治愈15例(14.9%),好转46例(45.5%),稳定20例(19.8%),进展10例(19.8%),有效率为60.4%,无效率为39.6%。sTg、 sTg/TSH比值及MACIS评分AUC值分别为0.666、0.675、0.887,其较好预测DTC肺转移的疗效截断值分别为53.25、3.74、8.52。 单因素分析显示确诊时年龄、原发灶大小、甲状腺外组织侵犯、MACIS评分、sTg/TSH比值、sTg、肺结节大小及摄碘与DTC肺转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而与性别、肿瘤类型、多灶、甲状腺癌合并症、癌栓、纵膈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DTC肺转移疗效与年龄、原发灶大小、肺部病灶大小及131I摄取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甲状腺外组织侵犯、MACIS评分、sTg/TSH比值、sTg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 结论: 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较好,其影响因素较多,年龄≥40岁、原发灶≥4cm、甲状腺外组织侵犯、sTg≥53.25 ng/ml、sTg/TSH比值≥3.74、MACIS评分≥8.52、肺转移灶≥1cm且无摄131I或摄131I力差提示肺转移131I治疗疗效较差,其中年龄、原发灶大小、肺转移灶大小及摄131I是独立影响疗效的因素。 第三部分131I治疗DTC肺转移对肺功能、外周血及唾液腺功能影响研究 目的: 从外周血、肺功能及唾液腺功能三方面评估131I治疗DTC肺转移安全性,更好认识放射性碘治疗(Radioactive iodine therapy,RIT)的风险,以更好的治疗和管理急慢性副作用。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选取2008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科治疗的DTC肺转移患者观察131I治疗过程中肺功能变化特点。纳入标准:①确诊DTC肺转移;②无吸烟史或已戒烟至少半年。排除标准:①既往有急慢性呼吸系统疾患;②治疗过程中未监测肺功能者。按纳入排除标准,共63例DTC肺转移患者入选,其中男23例,女40例,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38.84±14.74)岁。随访末累计131I剂量100~1905mci,治疗次数为2~9次。运用SPSS13.0软件对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不同131I累积治疗剂量3组间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FVC、FEV1、FEV1/ FVC、FEF25-75%、FEF50%及FEF75%,进行完全随机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节:选取2008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科治疗的DTC肺转移患者观察131I治疗过程中外周血象的变化特点。纳入标准:①确诊DTC肺转移;②治疗前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中性粒细胞(GR)、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水平在正常范围。排除标准:①初次治疗前使用升WBC药物治疗者;②血常规检查显示WBC、LY、GR、RBC、Hb和PLT异常的者;③近期感染者;④伴骨转移者。按纳入排除标准,共78例DTC肺转移患者入选,其中男26例,女52例,年龄6~80岁,平均年龄(39.75±17.29)岁。随访末累计131I剂量150~1740mci,治疗次数为2~7次。运用SPSS13.0软件对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不同131I累积治疗剂量3组中WBC、LY、GR、RBC、Hb和PLT进行完全随机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三节:选取2008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科治疗的DTC肺转移患者观察131I治疗过程中唾液腺功能变化特点。纳入标准:①确诊DTC肺转移。排除标准:①131I治疗前后有干燥综合征、糖尿病、外放疗史;②治疗期间与治疗后半年有长期服用抗焦虑、抗胆碱类等有关影响口腔干燥的药物史。按纳入排除标准,共101例DTC肺转移患者入选,男35例,女66例(男∶女=1∶1.9),确诊时年龄6~80岁,平均(42.9±17.0)岁,131I治疗累积剂量275~2241mci,治疗次数2~10次。行99mTcO4-唾液腺动态显像,通过勾画腺体的感兴趣区,得到腮腺及颌下腺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及功能参数:摄取指数(uptake index,UI)、酸刺激后腺体最大排泌分数(maximum gland secretion rate,SR)。运用SPSS13.0软件对不同131I累积治疗剂量3组中双侧腮腺及双侧颌下腺SR、UI进行完全随机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随访期间未发现放射性肺炎或新出现肺纤维化病例,肺功能各指标,即FVC、FEV1、FEV1/FVC、FEF25-75%、FEF50%及FEF75%在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6个月、各131I累积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9.2%(15/78)患者131I治疗后外周血水平低于正常,大多数患者短期内恢复正常,仅1.3%发生长期骨髓抑制(1/78)。首次清甲治疗前、末次治疗后6个月两组间WBC、LY、GR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RBC、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131I累积剂量3组间LY、G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WBC、RBC、Hb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0%发生急性唾液腺炎,包括腮腺肿疼11例、口干7例、味觉改变2例等,3.0%(3/101)发生慢性唾液腺炎。不同131I累积剂量3组间,双侧腮腺SR、UI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双侧颌下腺SR、U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131I治疗DTC肺转移对肺功能无影响,对外周血及唾液腺有一定的影响,且与131I累积剂量相关。若当131I累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可能出现骨髓抑制、唾液腺损伤,虽然少见,但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