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辽湖盆具有大、浅、缓、湖面波动迅速、波浪作用带宽和能量较弱的特点,在盆地北部形成了大型复合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区地形平坦,湖面开阔,水体很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型浅水三角洲。本次研究所选研究区块为杏树岗油田杏6井区东部区块,位于大庆长垣杏树岗构造北部的杏树岗油田,杏北地区沉积于下白垩统青山口组反旋回的晚期和姚家组复合旋回的早期,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西部和齐家古龙凹陷相邻,东部和三肇凹陷相接,大庆长垣北部为杏树岗构造,南部为葡萄花构造,东北部为太平屯构造。杏6区东部区块位于杏四~六行列纯油区内,北起杏五区三排,南至杏六区三排,西以萨大路为界,东与杏四~六面积及杏北东部过渡带相邻,含油面积9.7km2,区块被246#、250#、252#、260#和261#五条断层包围。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的油田,储层剩余油成高度分散状态,致使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剩余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以大庆油田杏六区东部枝状三角洲沉积为研究目标,深入开展枝状三角洲形成过程、演化规律及内部构型的沉积模拟实验研究,描述枝状三角洲类型沉积背景条件下单砂体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细致刻画枝状三角洲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单砂体的规模、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叠置样式及其空间构型配置关系,为杏六区东部枝状三角洲单砂体及内部构型解剖提供依据。通过对杏6井区东部枝状三角洲的沉积模拟及砂体构型研究,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本次实验发现,枝状三角洲是湖平面低频低幅波动且整体缓慢上升时期发育的一种浅水三角洲,影响枝状三角洲形成及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有地形坡度、物源供给、流量大小、基底沉降、湖水位升降等。(2)通过实验对研究区三角洲砂体共识别出七种成因单元:分流河道沉积、堤岸沉积、废弃河道沉积、越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河口坝沉积、支流间湾沉积,其中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广泛发育,为三角洲砂体的主要成因砂体。(3)本文对研究区三角洲沉积体的构形要素进行了研究,在剖面上共识别划分出如下8种基本构形要素:分流河道(DC),顺流加积底形(DA),砂质底形(SB),单一侧积砂层(SL),侧向加积沉积体(LA),纹层砂席(LS),越岸细粒沉积(0F),湖泥(LM)。(4)本次实验对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划分出6级界面,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均划分出5级界面,并对其单砂体及内部夹层进行了识别,分流河道内部的夹层为侧积泥质夹层,倾向为废弃河道凹岸的法线方向,侧积层与洪泛泥岩夹角即为侧积层倾角。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泥质夹层(4级加积界面)主要呈水平状或者低角度发育于河道砂体之中,夹层厚度薄,横向延伸范围小,4级界面上发育的4级建筑结构体也呈近于水平的垂向加积。(5)本次实验中按分流河道砂体的厚度变化划分出三种不同的河道砂体储层地质模型:Ⅰ、基本等厚型;Ⅱ不等厚型;Ⅲ极端不等厚型。还建立了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侧积体叠加模式、单一河口坝内部构型模式、枝状三角洲内前缘孤立水道型储层结构模型。(6)枝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呈树枝状从河口区向湖盆区发散,远离主河道分流河道越发育,河道间的夹角也越大。同时我们还在实验中发现:三角洲平原的分汊越多,主分流越容易被分流甚至废弃,造成河口不稳定,河流的发展程度不高,由此导致弯曲度不高。(7)通过本次实验发现: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平均长宽比呈现出由大变小的趋势,平均宽厚比呈现出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趋势。我们可以大致总结这样一条规律:未经沉积后作用(压实作用等)的现代三角洲平原上河道向湖方向宽/深比减小,前缘上向湖心方向宽/深比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