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面积最大,最为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地区,贵州石漠化面积比重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2010年监测数据表明,全省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58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1.92%;已发生石漠化的土地面积36472.57km2,占全省喀斯特地区33.44%,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70%。石漠化问题已成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特别是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农村地区还是面临着突出的经济发展问题。农民收入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能源问题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首要问题,所以农村能源问题是制约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农村能源建设也是贯彻国家对于农村地区进行的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本文分别采取文献资料查阅、野外调查、野外监测和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法,对朝营小流域和顶坛小流域目前的生活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并依据现有相关技术构建出石漠化农村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清洁循环利用的模式,即“独户型模式”和“集中型模式”。最后对两种模式的效益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南方8个省(区、市)同类喀斯特地区全面开展该模式的科技支撑与示范。(1)能源消费结构:朝营小流域的农村能源结构以薪柴为主,其次是煤炭、秸秆和电;顶坛小流域是以电为主,其次是薪柴、太阳能、煤炭、沼气等。从以上能源消费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在两个小流域的能源消费结构中,薪柴占得比重都比较大。薪柴的过度消耗,必然会导致植被的破坏,长此以往,会加剧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因此,以本区种植和养殖资源为基础,构建出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的清洁循环利用的技术模式(即“独户型模式”和“集中型模式”),是解决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活能源短缺、收入水平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通过对两个小流域的种养资源进行调查得知,种养资源量完全满足沼气、秸秆热解气化等技术实施的需要。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在朝营小流域和顶坛小流域,选择典型农户进行能源示范。示范过程加强了农民对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的了解和认识,并带动了其他农民参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2)在模式构建的基础上,依据示范区的自然条件、人口、收入以及种养资源状况进行典型农户示范:示范主要以生物质能、节柴灶等技术为核心,把示范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构建“三位一体”能源模式。示范得到了广大农户的大力支持,技术可靠,各种用能设备运行良好,从而为以后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效益分析评价:示范区8m3沼气池的年产气量为714.25m3,完全满足家庭的生活用能需求。一口沼气池每年可提供5016000KJ的有效用能,相当于节省薪柴2t。同时8m3的户用沼气池能满足一个4~5口人农家的常年生活用能,可以减少80%以上的诸如薪柴、煤炭之类的能源消耗,每年可以替代2t的薪材资源,保护林木资源面积0.11hm2。结合“三池一改”技术可以处理畜禽粪便,也可以生产优质清洁能源,减少CH4的排放。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生态农业体系,可有效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消化,激发农户学科学、用科学,将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积极性,增强农户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从而使有限的庭院面积得到了高层次的利用,为繁荣城乡市场的菜篮子做出贡献。农户修建沼气池后,全年可节约燃料费100—200元,节约电费60元。如果将沼气和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则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开展沼气的利用和省柴节煤灶的推广,使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相结合,组成沼气综合利用体系,不仅提高了经济收入,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在石漠化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推广保障性分析:从技术保障、政策保障、参与式保障三个方面分析了该模式推广的可行性,然后得出结论: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下,以现有技术为支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清洁循环利用的模式推广中,必将取得良好效果。(5)发展再生能源建议:健全国家农村能源法律法规,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产学研”相结合、加强领导,积极组织示范推广,以期基于种养的再生能源能够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取得好的发展成就,为中国的石漠化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