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脊柱结核约占骨与关节结核50%,近年来诸多因素导致其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典型的脊柱结核文献报道多、综合治疗方案已趋向成熟,但鲜有关于跳跃型脊柱结核的报道。本课题针对一期前路行病灶清除,单纯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脊柱结核开展回顾性临床研究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从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住入院并进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等综合治疗的脊柱结核病例共98例。其中10例为跳跃型脊柱结核(skipped multi-segmental spinal tuberculosis,SMSST),约占10.2%,纳入本组研究。这10例病例均在对症、支持治疗、充分化疗抗结核治疗2-4周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术后继续保持对症、支持治疗、充分化疗抗结核治疗等综合治疗。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8.9岁。其椎体累计分布均为2处,其中胸椎、胸腰椎、腰椎各3例,腰骶椎1例。术前填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ore,VAS)6-8分,平均7.2±0.79分。根据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脊髓损伤分级:B、C级各2例,D、E级各3例。行X线片、MRI、ESR检查,术前ESR为25-48mm/h,平均34.6±7.38mm/h;术前后凸角,术前测量后凸角为18.6°-40.2°,平均32.23°±6.55°。术后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ore,VAS)等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复查X-片以复查后凸角、ESR等进行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0例病例均获得良好的随访,随访时间为18-48个月,平均为30.9±12.3月,所有病例均遵医嘱规范抗结核化疗药物。末次随访时后凸畸形和神经功能情况、VAS评分等主客观指标均有明显好转。术后1周VAS评分为3-5分,平均3.7±0.67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为0-3分,平均1.7±1.16分,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后凸角为8.6°-14.5°,平均11.21°±1.58°,末次随访后凸角为9.5°-15.2°,平均11.47°±3.45°,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出现明显并发症病例,末次随访Bridwell植骨融合分级,Ⅰ级7例,Ⅱ级3例,Ⅰ、Ⅱ级融合率为100%;ASIA脊髓损伤标准分级3例改善至D级,而7例改善至E级。术后1周ESR16-39mm/h,平均24.3±7.99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ESR5-14mm/h,平均8.6±3.10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术中大血管损伤、输尿管、植物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复发、内固定失效等病例。结论:在术前规范抗结核化疗,配合保肝、对症、支持等治疗2-4周及术后继续予规范抗结核化疗、对症、抗神经水肿、营养神经、酌情输血、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的前提下,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跳跃型脊柱结核,未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病例,手术风险可控,临床疗效确切,适合治疗该型脊柱结核,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