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经是传播佛教教义的文字材料,使用的语言应当是当时社会通行的语言,不会是一种在狭小地域中使用的方言,否则就不能达到在全社会流通的目的,《中阿含经》属小乘佛经,是初学佛经者诵习的经文,内容反复,浅近易懂,少有文言成分,因此我们确定《中阿含经》是用当时的民族共通语翻译而成的。《中阿含经》的篇幅较长,全经包含222篇经文,共51万字。所以,我们认为它是一部研究东晋口语的好材料。本文试图从研究《中阿含经》着手,进而扩展到东晋的全部佛经,分析中古初期东晋口语中代词的真实面貌及上古到东晋代词的发展变化,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材料。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介绍了《中阿含经》成书背景、各种版本及主要内容,并分析了汉译佛经成书过程从而阐述以《中阿含经》为主附以东晋其他佛经来分析东晋时期口语语法的可行性。 第一章,分析了《中阿含经》人称代词使用情况,并调查东晋其他佛经,得出结论是:东晋口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仅存“我”,“吾”实际上已经消失,但是在佛经中用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代词——仅仅在尊上对下自称时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仅存“汝”,“尔”人称代词用法已经从口语中消失,仅存于书面语,第三人称代词还未产生,由“彼”“其”“之”暂时充当,并各有使用重点。 第二章,分析了《中阿含经》指示代词使用情况,并调查东晋其他佛经,发现东晋的指示代词已经与上古指示代词完全不同了,原有的指示代词“是、之、然、斯、他”均处于词性转变或消失过程中,这一时期指示代词使用情况大为简化,虽然用法有相似之处但仍各有特点,有规律可循。 第二章,以《中阿含经》疑问代词为基础,检察东晋其他佛经,得出结论主要有:疑问代词数量开始简化,上古使用的“孰”“曷”“胡”“奚”“安”“焉”“恶”东晋已经极少使用;“何”“谁”开始扩张,“何”的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疑问人称代词“谁”语法功能进一步丰富,基本上取代了“孰”;产生了“何等”“云何”两个语法功能互补的疑问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