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总癌瘤的7%,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子宫内膜癌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多数为起源于内膜腺体的腺癌,高发年龄为60-65岁,多数患者诊断时病变尚局限于子宫,故预后较好。近20多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显著上升趋势,且45岁以下患者有增多趋势。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神经皮肤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特征为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是一种少见病。研究发现,该病的突变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9q34或16p13.3,分别命名为TSC1和TSC2,研究证明两者均为重要的抑癌基因,各自编码的蛋白产物为错构瘤蛋白(hamartin)、马铃薯蛋白(tuberin)。Hamartin和tuberin在人体的大部分组织中共表达,两者形成异二聚体(TSC1/TSC2复合体)共同起作用,主要位于细胞质中,而tuberin是异二聚体的功能性调节元件,能够抑制hamartin C端coiled-coil结构域的寡聚化,阻止hamartin的自身聚集。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经常处于过度激活状态,mTOR是该通路的中央调节者,而TSC1/TSC2复合体的作用之一就是参与mTOR途径,抑制mTOR激酶,使该信号通路的传导中断。当某些原因使得hamartin或者tuberin表达缺失时,TSC1/TSC2复合体抑制mTOR激酶的作用丧失,从而使该信号传导通路过度激活,导致肿瘤的发生。DNA甲基化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它是表观遗传学的修饰形式之一。正常的DNA甲基化在维持细胞及机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异常的DNA甲基化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如I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各种肿瘤。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肿瘤,DNA甲基化是抑癌基因失活的机制之一,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通过对TSC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标本30例,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及第四医院妇产科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或诊刮术的子宫内膜组织。选取正常子宫内膜标本30例,来自同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脱垂行子宫全切术的子宫内膜组织。以上所有标本均由有经验的病理医师诊断核实,在-80度保存,经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基因组DNA,随后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方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3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SC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未检测到TSC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片段,TSC2基因甲基化率为0%;3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7例检测到TSC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片段,TSC2基因甲基化率为23.3%。经统计学分析,TSC2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SC2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