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简单阐述农业财政投入的理论基础,即公共财政支出理论与经济学中的宏观调控理论,指出我国财政支农的支出基本符合《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支出的范围。在此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河南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结构及效益。河南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逐年增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不断下降。财政支农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所占份额低。财政支农资金与财政总支出增长不协调,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总支出增长速度。与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相比,财政投入也明显低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财政支农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对河南财政支农资金运用、规模、结构、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理论和河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河南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模式。构建河南财政支农管理新模式的原则:第一,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二,适应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第三,适应效益财政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模式须具备的四项职能:第一,保护职能:财政代表政府对农业实施保护和调控。第二,投入职能:财政行使政府投资功能。第三,资源配置职能:财政支援农业投资,用于弥补市场经济所不涉足的领域。第四,效益职能: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要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据此,本文认为应该建立一个“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效益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基本构成包括“财政支农投资决策体系;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体系;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和投资效果的后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