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吡啶酮/1,3-噁嗪烷与异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0414010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环吡啶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很多上市药物的母体结构单元都含有双环吡啶酮结构。1.3-噁嗪烷类化合物具有抗菌和抗核甘逆转录酶抑制等药理活性,且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单元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但迄今为止对此类化合物报道的非常少。因此,探索新的合成路线来合成双环吡啶酮及1.3-噁嗪烷类衍生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环吡啶酮、1,3-噁嗪烷类化合物的重要性和异喹啉酮类化合物的活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章:对杂环烯酮缩胺、双环吡啶酮类化合物、1,3-噁嗪烷类化合物、异喹啉亚胺以及异喹啉酮类化合物进行简要的综述。第二章:以杂环烯酮缩胺和2-氰基-3,3-双(甲硫基)丙烯酸乙酯为原料,在二甲苯中加热回流,无催化剂条件下,“一步法”合成了 16个双环吡啶酮类化合物,产率达68%~92%。另一方面,当以碳酸铯作为碱的条件下,五元环杂环烯酮缩胺与2-氰基-3,3-双(甲硫基)丙烯酸乙酯或者(双(甲硫基)亚甲基)丙二腈加热回流时,一步反应则合成了 20个1,3-噁嗪烷类化合物,产率达76%~87%第三章:建立了以3,3-双(甲硫基)-1-苯基丙-2-烯-1-酮等衍生物和胺(卞胺或苯乙胺)反应,一步法合成1,1-烯二胺类化合物的方法,共合成29个化合物,产率达66%~90%。紧接着以得到的1,1-烯二胺类化合物与四氟间苯二甲腈反应,常温常压下,以1,4-二氧六环和丙酮为溶剂,简捷高效的地合成了 30个异喹啉酮类化合物,产率达74%~89%。以上三类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NMR,13CNMR,IR,HRMS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通过X-Ray单晶衍射分别对双环吡啶酮类化合物、1,3-噁嗪烷类化合物以及异喹啉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验证。
其他文献
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以珊瑚碎屑作为粗、细骨料,海水拌合制备珊瑚混凝土,可解决远海岛礁工程常规建材缺乏的问题。但是珊瑚混凝土中存在大量盐分,易引起钢筋锈蚀,使珊
光学遥感图像中的舰船检测这一任务是我国国防安全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国拥有广阔的水域面积,通过可见光遥感对海上航道和内陆航道进行监控,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上运输的安全性,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港口的调度能力。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图像的分辨率也在不断地提高,遥感图像质量的提高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图像信息的同时,也为我们对图像的分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将舰船检测任务拆解为粗分割和细分割两个阶段。在粗分割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与通讯网络等科技成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与虚拟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开始相互交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与网络伦理规范相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着力于网络伦理规范下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并由此产生了极具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网络伦理学。网络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当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近些年,金属键化学发展速度很快,迄今已有千余种这类化合物的结构报道,本文主要研究其中的双核钌金属键化合物。就目前而言,以有机膦酸钌Ru2(hedp)23-、醋酸钌Ru2(OAc)4+、碳
恶性肿瘤依然是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开发具有疗效好、副作用低的抗肿瘤药物仍然是科学家急需解决的难题。近年来,萘内酰亚胺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逐渐被科学家们
针对既有框架结构房屋而言,由于使用功能改变、加层扩建、设计标准提高等原因,会导致其不满足现行抗震鉴定标准,亟需采取加固措施。传统加固方法一般只针对框架本身进行加固,
当前,“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对企业而言,创新是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企业创新的主力,积极进行研发创新更是其迸发活力、实现企业发展的关键途径。企业的经营战略以及创新决策是由具备专业管理知识的高管人员负责,由于创新活动花费时间长、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高管人员对创新项目往往有着风险规避倾向。因此,如何激励高管进
采用氮元素代替昂贵的镍元素生产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在具有高强度、塑性及腐蚀抗力的同时,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奥氏体不锈钢的生产成本。但是由于高氮不锈钢中合金元素含量较高,容易在铸造和锻造过程中,由于冷却不当形成第二相,如氮化物(Cr2N),δ铁素体和σ相(σ-Fe-Cr)等,影响高氮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及使用性能。因此,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对固溶与时效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师资培养数量够不够向师资培养质量优不优的目标迭代升级,为基础教育培养一批卓越师资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完善师范生协同培养相关机制。在2014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实施中
表型可塑性帮助植物增加表型与环境之间的匹配,是众多入侵植物适应的机制之一。其中一些表型可以由亲代传递给子代,使其记住当前的环境,从而提高子代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这种“记忆”的存在,但表型可塑性代际传递对入侵植物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为了进一步探究代内表型可塑性及代际可塑性在入侵植物中的分子机制,本实验以入侵种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L.)和本地近缘种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