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915MHz双源植入式微波消融肝组织的温升规律和热场特点,寻找其形成最佳凝固形态、范围所需的条件。并与计算机模拟三维热场做对比,建立双源计算机模拟热场图,为一次得到较大消融体积奠定技术基础。2、应用该技术治疗大肝癌(直径>4cm)和脾大、脾亢的初步临床研究,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材料与方法:1、离体实验:应用915MHz双源植入式微波天线对新鲜离体牛肝行微波消融,并用热电偶测温系统实时记录预定测温点的温度曲线。在18块离体牛肝上进行了76次微波消融实验,获得216个点次的实际测温数据。连续波工作方式功率分别为50W、60W、70W、80W,消融时间600s,两天线间距分别为2.0cm、2.5cm、3.0cm,共形成12个实验单位。2、建立915MHz双源植入式微波消融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热场:采用有限元法对微波能量条件60W600s、70W600s、80W600s,两天线间距分别为2.0cm、2.5cm、3.0cm,所形成9个实验单位微波消融的三维热场进行计算机模拟,并结合离体牛肝消融实验的结果对该热场进行反复对比校正,模拟温度曲线与实测的温度曲线进行反复的检测和校正。3、临床研究:(1)肝癌患者6例6个结节,直径3.2~7.9cm,平均4.9±1.91cm。应用超声引导下915MHz双源植入式微波仪进行肿瘤的微波消融治疗,功率50W-60W,消融时间420s~680s,两针间距1.0~1.9cm。肿瘤的大小及消融范围的大小以术前及术后3天的超声造影,术后消融的疗效以超声造影、增强CT或增强MRI为准。并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彩超、CT或MRI随访检查。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进行超声造影检查,(2)肝硬化、脾大、脾亢患者4例,手术方式采用腹腔镜下或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定量消融脾脏组织,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进行三维增强CT检查,计算消融体积及比例;术前及术后7天、14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监测外周血细胞计数和肝功能;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离体实验:(1)915MHz双源植入式微波连续波工作方式功率50W、60W、70W和80W,消融时间600s,消融离体牛肝的凝固体形态是一致的,其形态与两天线的间距有关,两天线间距2.0cm时凝固体呈椭球形;两天线间距2.5cm时凝固体呈椭球形中间略有凹陷;两天线间距3.0cm时所形成凝固体椭球形中间有明显凹陷。(2)增加功率凝固体长径、宽径增加,但功率70W和80W对比,凝固体长径、宽径差异不显著(P>0.05)。连续波工作方式功率70W,消融时间600s,两天线间距2.0cm,是获得较佳的凝固形态和较大的凝固体积的最佳条件。(3)连续波工作方式功率80W,消融时间600s、两天线间距2.0 cm时,得到本组中最大的凝固范围7.8cmx6.1cm。2、建立915MHz双源植入式微波消融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热场:得到了915MHz双源植入式微波消融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热场,该模拟热场与实测热场的凝固形态、范围有较好的对应性。模拟温度曲线与实测温度曲线有较好的吻合性。3、临床研究:(1)肝癌患者6例,共6个结节,进针次数2-4针,超声造影显示消融范围4.1cm-8.7cm,平均5.85±1.92cm,全部覆盖肿瘤。所有患者术后无大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1~6个月未出现复发及/或肝内外转移病灶。(2)肝硬化、脾大、脾亢4例患者,3例腹腔镜下、1例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定量消融脾脏组织,本组患者微波消融1-2次,进针4-7次,消融体积100-588ml,每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45.75±16.88min;对照组患者微波消融1-2次,进针8-11次,消融体积100-532ml,每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62.34±12.17min,双天线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术后3个月外周血中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血中白蛋白、总蛋白亦有所增高。无微波消融直接引起的出血或周围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915MHz双源植入式微波连续波工作方式功率50W、60W、70W和80W,消融时间600s,消融离体牛肝的凝固体形态是一致的,其形态与两天线的间距有关,两天线间距2.0cm时凝固体呈椭球形。2、连续波工作方式功率70W,消融时间600s,两天线间距2.0cm,是获得较佳的凝固形态和较大的凝固体积的最佳条件。3、计算机模拟、有限元求解方法模拟915MHz双源植入式微波三维热场是比较准确可靠的。4、915MHz双源植入式微波技术用于消融治疗肝癌和脾大、脾亢是安全可行的,有望在临床大肿瘤和脾大、脾亢的消融治疗中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和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