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官寨遗址是2008年全国考古10大发现之首,遗址发掘及考古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尚未开展环境背景方面的研究。作者在遗址区建立2个文化堆积层剖面(YGZ-1剖面,YGZ-2剖面),在遗址南部1公里的泾河一级阶地建立1个天然剖面(YGZ-3剖面),在关中东部渭南(WN)剖面及关中西部扶风(FF剖面),各建立一个全新世剖面。通过粒度分析,磁化率分析,碳同位素分析,孢粉分析及碳屑分析,研究了遗址区以及整个关中地区的气候环境状况。通过沉积学分析,研究了古洪水的发生及对遗址聚落的影响。论文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与认识:1.杨官寨遗址聚落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仰韶文化遗址最大规模的环壕之作用可能是防洪,防兽,防掠夺。其中防洪的作用由于环壕内洪水冲积物的发现被得到证实,防兽与防掠夺功能仅仅在推测层面。2.杨官寨遗址聚落遭受5次洪水侵害后被冲积物填平,其中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洪水将挖掘环壕时的出土带回环壕填埋,呈浑圆状黄土砾充填。第三次洪水可能是暴雨将环壕内遗址区的物质(炭灰、碎陶片及黄土团块)冲入壕沟内。第五次洪水暴发时可能环壕外围的堆放黄土已经冲刷殆尽,洪水进入环壕内遗址将大量遗址区炭灰陶片带入环壕并将环壕填平。3.中全新世早期,大约8500a B.P—5500a B.P,随着全球气候向温暖方向发展,关中地区也进入全新世适宜期或全新世大暖期。大约在6000a B.P—5500a B.P,气温升到最大值,大约比现在高出2度。降雨量达到750-800mm,与现在秦岭南坡相当。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关中地区开始变得湿润,气候环境比前期更加适合人类狩猎、耕种与居住。因此人口开始大发展,人类居住地规模变大,在杨官寨地区出现大规模聚落遗址以及围绕聚落的大型环壕,象征着向城池化发展的迹象,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出现。4.中全新世中期,大约5500a B.P,有一个暂短的降温时期,关中地区由于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地区,5500a B.P的干旱事件使得杨官寨遗址聚落走向衰败,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在5400a B.P消失,杨官寨遗址半坡四期文化最终在4900a B.P消失。而两河流域的南半部,如巴比伦尼亚等以前的沼泽地在5500a B.P开始变干,成为土地肥沃的地区,使得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产生。非洲撒哈拉的干旱促使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牧民迁徙至尼罗河河谷或三角洲平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这项研究对揭示我国仰韶中晚期大型遗址聚落杨官寨遗址聚落发生与消失的环境因素,渭河泾河流域中国文明早期人类对洪水的考量与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