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鸭及后代肉鸭维生素营养的互作效应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六个试验,以“种鸭-种蛋-子代肉鸭”为主线,系统研究了种鸭和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营养的互作效应;并探讨了肉鸭饲粮维生素D3水平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抗体间的关系。
  试验一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掘维生素D3组合对种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采用2×2因子设计,主效应包括饲粮维生素水平(常规或高维生素水平,常规维生素水平为目前中国商品种鸭料中普遍使用的水平,高维生素水平中除维生素K3以外的所有维生素含量均高于常规维生素水平),以及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角黄素+25-OH-D3)的添加水平(不添加,或同时添加6mg/kg角黄素和69μg/kg25-OH-D3)。试验以樱桃谷SM3系种鸭为模型,为期40周,考察饲粮营养状态对种鸭、种蛋和1日龄肉鸭的影响。结果显示,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种鸭肝脏(母鸭,P=0.043;公鸭P=0.049)、卵巢(P=0.029)、蛋黄(P=0.032)、雏鸭肝脏(P=0.023)和雏鸭卵黄囊(P=0.014)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卵巢(P=0.007)、睾丸(P=0.033)、蛋黄(P<0.001)的丙二醛水平;降低了种公鸭血清蛋白质羰基水平(P=0.037);增加了蛋黄中的维生素(A和E,P<0.001)以及雏鸭卵黄囊中维生素A(P=0.003)的含量;提高了胚胎存活率(孵化后期,P=0.038)、受精蛋孵化率(P=0.029)和总产蛋孵化率(P=0.029);提高了雏鸭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08);改善了雏鸭脚胫着色评分(P<0.001)。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组合:提高了种母鸭血清钙水平(P=0.010)和胫骨强度(P=0.027);降低了破蛋率(P=0.001);增加了种母鸭肝脏(P=0.033)、种公鸭血清(P=0.047)、种公鸭肝脏(P=0.050)、蛋黄(P=0.048)、雏鸭肝脏(P=0.002)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种公鸭血清(P=0.034)、种公鸭肝脏(P=0.032)、蛋黄(P<0.001)、雏鸭肝脏(P=0.006)的丙二醛水平;降低了种母鸭(P=0.019)和种公鸭(P=0.044)肝脏蛋白质羰基水平;提高了种公鸭喙(P<0.001)、种公鸭蹼(P<0.001)、蛋黄(P<0.001)和雏鸭脚胫(P<0.001)的比色评分。在高维生素水平饲粮中添加角黄素+25-OH-D3时破蛋率最低、蛋壳最厚。总结起来:在常规维生素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饲粮维生素水平,或添加角黄素+25-OH-D3,均能改善种鸭、种蛋和子代肉鸭的抗氧化状态。种鸭高维生素水平能增加蛋黄和雏鸭卵黄囊中的维生素沉积量,提高孵化性能。种鸭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可改善种母鸭胫骨和蛋壳质量,提高种公鸭、蛋黄和雏鸭的着色状态。高维生素与角黄素+25-OH-D3联用时蛋壳质量最优。
  试验二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对子代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待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8周时,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4个母源处理组各选择健康子代雏鸭96只,进行为期35天的饲养试验。试验分为前期(1至14日龄)和后期(15至35日龄)两个阶段。试验期间,来自所有母源处理组的雏鸭均采食相同的饲粮。结果显示,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增加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体重(P=0.006)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31);提高了子代雏鸭1至14日龄的体增重(P=0.008)和肉料比(P=0.007);且降低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肝脏丙二醛水平(P=0.005)、肝脏蛋白质羰基水平(P=0.032)和血清蛋白质羰基水平(P=0.011)。母源饲粮中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角黄素+25-OH-D3):增加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脚胫着色评分(P<0.001)、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40)和胫骨灰分含量(P=0.010);降低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血清(P<0.001)和肝脏(P=0.018)丙二醛水平;且增加了子代雏鸭15至35日龄(P=0.014)以及1至35日龄(P=0.015)的采食量。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或角黄素+25-OH-D3的添加均能改善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但两者无叠加效应。总结起来,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能改善子代雏鸭前期的抗氧化状态和生长性能。母源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组合,能改善子代雏鸭前期的抗氧化状态、脚胫着色和胫骨质量,且能提高子代雏鸭后期的采食量。
  试验三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与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间的互作效应研究
  采用2×2×2因子设计,主效应包括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种鸭饲粮中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角黄素+25-OH-D3)的添加水平(同时添加6mg/kg角黄素和69μg/kg25-OH-D3,或均不添加),以及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NRC1994或高维生素水平,子代饲粮高维生素水平中除生物素以外的所有维生素含量均高于NRC1994维生素水平)。待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16周时,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4个母源处理组各选择健康子代雏鸭240只,随机分配至16个圈舍,其中8个圈舍饲喂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另外8个圈舍饲喂高维生素水平饲粮。试验为期35天,分为前期(第1至14日龄)和后期(第15至35日龄)两个阶段。结果显示,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改善了子代肉鸭14日龄脚胫着色评分(P<0.001)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01,当母源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且添加角黄素+25-OH-D3时活力最大)。母源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改善了子代肉鸭14日龄(P<0.001)和35日龄(P=0.022)脚胫着色评分,且提高了子代肉鸭14日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40)。总结起来,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或添加角黄素+25-OH-D3均能改善子代肉鸭14日龄机体抗氧化状态和脚胫着色评分。肉鸭采食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时并不能充分发挥生长潜能。设置肉鸭(生长前期)饲粮维生素水平时应考虑母源饲粮维生素水平。
  试验四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的配套应用方案
  试验三的结果显示,当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不论是否添加角黄素+25-OH-D3),其子代肉鸭生长前期的饲粮可设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本试验继续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维生素水平的设置方案。当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24周时,从母源高维生素水平处理组和母源高维生素水平添加角黄素+25-OH-D3处理组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每个母源处理组随机选择健康雏鸭240只(分为16个圈舍,每个圈舍15只鸭),饲喂相同的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至14日龄;14日龄时,从每个母源处理组随机选择8个圈舍继续饲喂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另外8个圈舍则换喂高维生素水平饲粮,至35日龄。结果显示,子代生长后期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肉鸭15至35日龄的体增重(P=0.048)和35日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P=0.031)。当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时,在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的基础上添加角黄素+25-OH-D3可提高子代肉鸭35日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当母源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且添加角黄素+25-OH-D3时,子代生长后期饲粮高维生素水平能提高肉鸭35日龄的脚胫着色评分(P<0.05)。总结起来,当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添加或不添加角黄素+25-OH-D3),且子代肉鸭生长前期饲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
  综合结论:1.与常规维生素水平相比,种鸭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种蛋的孵化性能,并改善了子代肉鸭前期的生长性能。2.种鸭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改善了蛋壳质量,但不影响子代肉鸭的生长性能。3.与NRC1994维生素水平相比,高维生素水平饲粮可改善子代肉鸭(前期、后期和全期)的生长性能。4.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生长前期饲粮可设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此时,子代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5.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子代生长前期饲粮应设置高维生素水平,此时,子代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6.当饲粮中不含维生素D3时,腹腔注射FGF-23抗体不利于肉鸭前期生长性能的发挥。
其他文献
遗传基础狭窄是目前大豆育种的重要限制因素,而利用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可以使群体聚集大量基因,改良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从中不断分离出具有丰富遗传背景的优良类型,从而克服遗传基础狭窄问题。所以轮回选择在大豆育种中应用日益得到重视。本研究从农艺性状和SSR标记两方面,对高油(gy)、高蛋白(db)两个ms1改良轮回群体与其基础群体(LD)以及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品种资源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评价大豆ms
学位
近年来,设施蔬菜发展迅速,但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现象严重,生产者渴望建立合理的种植结构新模式。合理利用植物化感作用的相生效应进行有益的作物组合,可克服连作障碍,增加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农田生产力。大蒜(Allium sativum L.)是间套作效应良好和应用很普遍的作物,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将是设施间套作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但关于其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蒜苗挥发物的化感作用,重点系
学位
本试验于2006年2月~2006年12月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场设施大棚和设施实验室中进行,采用了陕西省杨陵高新技术开发区普遍栽培的番茄品种(金鹏一号),在番茄的开花座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分别设有两个不同程度:轻度调亏(LD)和重度调亏(SD)的调亏灌溉,在此条件下研究了调亏灌溉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果实品质以及光合生理等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调亏灌溉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1
学位
本研究以四川主栽梨品种‘金水’(PyruspyrifoliaNakai.cv.Jinshui)和‘金花’(PyrusbrestchneideriRehd.cv.Jinhua)为材料,建立起无菌繁殖体系,并从中取得叶片进行离体培养,通过均匀设计法选择不同培养基和添加不同外源激素,筛选出梨叶片不定梢再生的最适条件。在选出的最佳培养基上添加不同浓度的AgNO3,观察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过程中外观形态
学位
为探讨不同农作措施条件下的农田碳平衡规律,研究农田对大气CO的源汇特征,2000年至2003年用钠石灰碱吸收法连续测定不同秸秆还田、灌溉和氮肥施用等农作措施下京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季的土壤呼吸.影响农田土壤CO释放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平均气温和土壤水分含量.土壤CO的释放量与同时期平均气温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两者可用指数函数拟合(不同处理相关系数范围在0.84~0.87),传统农作措施条件下
学位
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已成为全球变化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变化。森林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室气体源汇功能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森林土壤N2O、CO2产生的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子对准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长白山地区的温带森林不同树种(红松林、云冷杉,椴树、蒙古栎等)、不同树干距离(0cm、50cm、100cm)
学位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的氮肥施用量增加,利用效率却很低,通过研究不同来源有机肥料与无机氮肥混配后,有机肥料的种类、状态以及不同施入方式对氨及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规律,提出抑制肥料中氨及二氧化碳释放的有效途径。进而对有机肥料对氮素的保持和减少温室效应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共分两个部分,在这两部分里均对有机物料做如下五个处理:1)将不同种类的有机物料与尿素混配后分别进行培养实验。2)将不同种类有机物料与
学位
本文研究了镰刀菌在我国二个主要芦笋产区(山东省曹县和福建省东山县)上的侵染,对食用芦笋上伏马菌素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就温度和尖孢镰刀菌对再育镰刀菌产伏马菌素B1、B2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如下:在山东省曹县,芦笋植株上的镰刀菌菌种主要为再育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在采集的芦笋茎盘上的侵染率分别为89%和63%;在福建省东山县,尖孢镰刀菌是芦笋植株上的主要镰刀菌菌种,在芦笋茎盘上的侵染率达到了9
学位
本试验旨在研究两种饲料形态下,5种不同小麦粉碎粒度对肉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器官发育、消化道形态及功能、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并根据二次回归模型估测不同饲料形态下小麦的适宜粉碎粒度。试验采用2×5因子设计,2是指两种饲料形态[粉料(M)和颗粒料(P)];5是指分别通过五种孔径的筛片[S(2、4、6、8、10mm)]粉碎的5种粉碎粒度的小麦,试验饲粮为小麦-豆粕型。试验期为1~42d,分1~
学位
本论文旨在通过乳腺上皮细胞及组织培养的体外模型,研究不同蛋氨酸源对猪乳腺蛋白质合成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并通过蛋氨酸源转化关键酶活性分布的测定,探讨不同蛋氨酸源在母猪乳腺组织的潜在利用价值。论文共设计四个试验:  试验一猪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  本试验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对猪乳腺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两者所得到的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均有特征性的角蛋白,并具有典型的乳腺上皮细胞形态学特征,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