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与意识觉醒——卢旺达大屠杀纪录片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b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旺达,非洲中东部的内陆国家,因为境内多山丘,素有“千丘之国”的称谓,主要定居的有三个民族:胡图族、图西族和特佤族。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Juvenal Habyarimana的飞机在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次日,卢旺达陷入了长达100天恐怖——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本文以卢旺达种族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为文本细读对象,整理了1994年至2017年间各国制作的较有影响力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纪录片,对其归类、总结、分析,从“身份的确证”、“权力的他者”、“意识的觉醒”三个维度介入视点,分析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对于“卢旺达种族灭绝”历史再现和现实思考有何重大意义。首先,从纪录片影像中可以看到,卢旺达大屠杀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卢旺达人对自身身份的迷失。长久以来,图西族人和胡图族人的斗争不断,种族主义的仇恨早已埋藏在备受压迫的胡图族人心里。随着西方殖民列强的进入,卢旺达人被身份被重新建构,新的等级制度不但让卢旺达入迷失了自己,也让历史残留的愤怒有了新的宣泄出口,卢旺达大屠杀随之爆发。其次,卢旺达纪录片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主体为西方国家,1994年-2017年间,卢旺达大屠杀纪录片的制作者多数为美国、法国、英国,后期才逐渐出现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根据纪录片数据的整理,西方国家无论是在影片中还是在现实中,不管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对于非洲都存在绝对优势。从历史上而言,非洲在西方国家眼中是没有文明的一块土地,而在当代社会中,非洲仍是被审视玩味的对象。西方国家的心态反映在其拍摄的影视作品中,在西方国家制作的卢旺达大屠杀纪录片中,卢旺达的形象是贫穷的、暴力的、丑陋的,通过创伤话语来强调非洲的苦难。媒体作为一种高效的工具,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承载着信息,同时还承载着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信号,导致每一部影片都会带有“他者”的意志,或记录,或忏悔,或猎奇,或功利……虽然无法否定这些纪录片的现实意义,但剥离掉卢旺达本身的作品其人文价值是有所缺失的。随着2004年电影《卢旺达饭店》的热映,卢旺达再次被推到了世界人民的眼前,卢旺达的电影人们受到鼓舞,开始投入到影视工作中来。之后,卢旺达电影先锋艾利克·凯博拉拍摄了卢旺达本土的第一部电影《100天》,随后又拍摄了纪录片《记忆的守护者》,也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外国的镜头,讲述自己和国家的故事。由此,卢旺达题材纪录片有了一个新的跨越,无论是从叙事视角上,还是从叙事目的上,亦或者是叙事方式上,都有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女性和儿童成了纪录片的主要叙事对象,创伤治疗和精神引导代替新闻报道成为主要的叙事目的,叙事方式则趋向于弱化解说,点面结合。2010年后,卢旺达政治经济的重建进程快速且稳定,被誉为“非洲大陆的发展奇迹”,纪录片作品也有了新的关注视点,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展现国家实力,增强国民信心,稳固政治形态成了新时期纪录片的落脚点。
其他文献
期刊
由于传感器节点受限,如何设计精细高效的路由协议,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成为路由协议研究的关键.基于经典LEACH协议的思想,采取分布式成簇,按“轮”成簇,使得网络数据负载量大大
期刊
期刊
艺术是一个多材质、多手法的创造过程。随着动画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动画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特别是在绘画以非静态方式展示的作品中,他们或只注重单
期刊
信息化时代对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行为紧密相关,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因而电子电工技术的发展和
本文以关注一种“丢失的生活”为切入点,试图对“人及其生活空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带着这种目的,笔者深入杭州最底层的市民生活区域进行走访和调研。根据这些从普通居民日
本文以六六编剧的电视剧为例,来具体分析女性编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男权社会中男性叙述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不同,试图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女性自我意识的存在,消除女性
清代的书法家创作了很多篆书佳作,其中不乏单字较大者,这些作品多为五言和七言楹联。相较于一般字幅的书法创作,其书写上更加难以驾驭,并且更具恢弘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因而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