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鄂西海槽沉积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兼论华南PTB斑脱岩的来源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y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华南北缘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鄂西海槽受继承性断裂系——建始-恩施断裂系的控制,其沉积序列以一套碳硅质泥页岩为主,夹多层火山成因的斑脱岩。由于其形成于特殊地质历史时期(Pangea超大陆聚合、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其地层序列蕴含着许多仍处于激烈争论中的重大地质事件的信息。通过对鄂西海槽中部和西部边缘的地层序列进行细致的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主、微量、稀土元素)、(碎屑岩和斑脱岩)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微量元素以及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本论文对其地层序列进行了重新解剖,对其碎屑沉积物以及斑脱岩火山物质的来源进行了追索。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了鄂西海槽沉积-大地构造演化、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时间约束以及华南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附近斑脱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和火山源区。鄂西海槽沉积序列由上二叠统大隆组和下三叠统大冶组下段组成,其中大隆组以位于风暴浪基面之下的深水台盆相沉积为主,主要发育高TOC含量的碳硅质泥页岩,大冶组下段则以位于碳酸盐台地斜坡或缓坡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的浅水台盆相沉积为主,主要发育低TOC含量的泥岩和灰岩。鄂西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晚期(255 Ma)从吴家坪组碳酸盐台地相灰岩的基础上开始发生相分异,在研究区西侧形成典型的碳酸盐台地边缘相带,可见巨厚的台地边缘生物礁灰岩,而研究区的主体部分则以发育大隆组深水台盆相碳硅质泥页岩为特征,代表了鄂西海槽的形成和扩张期。晚二叠世长兴期晚期到早三叠世印度期,鄂西海槽停止扩张,转而进入快速充填消亡期,海槽沉积序列以大冶组浅水台盆相的(钙质)泥岩和(泥质)灰岩为主。到早三叠世印度期晚期(250 Ma)全区均被浅水台地相碳酸盐岩所覆盖,指示鄂西海槽已基本填平补齐。鄂西海槽泥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主要来自活动大陆边缘物源区,并在La-Th-Sc体系上显示与华北板块和秦岭构造带平均上地壳组分的亲缘性,而非主要来自华南板块。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鄂西海槽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250-330 Ma的主年龄区间以及400-650 Ma、1030-1300 Ma、1600-2000 Ma和2300-2800 Ma的次级年龄区间。通过与华南板块、秦岭构造带以及华北板块的构造-岩浆事件进行对比,并结合锆石微量元素以及Hf同位素特征,鄂西海槽碎屑锆石的主要源区被标定为秦岭构造带,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是次要源区。碎屑物源分析表明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在不晚于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晚期(255 Ma)已经沿着东秦岭构造带南缘发生碰撞。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事件控制了鄂西海槽基底断裂的活动,从而控制着鄂西海槽的沉积-大地构造演化。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晚期,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沿着东秦岭构造带南缘发生的碰撞事件诱发了建始-恩施断裂系的再活化以及鄂西海槽的形成。到了早三叠世印度期,随着大陆汇聚的进一步发生,鄂西海槽的闭合表现为基底抬升、水体快速变浅并被迅速充填,随之变成了扬子碳酸盐台地的一部分。对鄂西地区双河剖面中新发现的三层P/T界线附近斑脱岩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分别得出了252.2±3.6 Ma、251.6±4.9 Ma和250.4±2.4 Ma的加权平均年龄。对华南P/T界线附近斑脱岩锆石进行的系统的微量元素以及Hf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其主要源自同时代思茅-印支汇聚大陆边缘的中性和长英质火山事件,同时代的秦岭汇聚大陆边缘也是一个潜在的火山事件源区。
其他文献
南襄盆地是中国东部典型的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和碱矿资源。本文以泌阳凹陷中央深凹带的一口页岩油井(C2井)的连续泥页岩钻井取心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宏观岩心-微观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观察,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XRD矿物学、有机质TOC含量和岩石热解分析,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学、黄铁矿的硫同位素、泥页岩的钼(Mo)和原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第三段湖相
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
中亚造山带(CAOB)是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中不同构造单元增生拼贴的产物,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西准噶尔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部,为研究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窗口,历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蛇绿混杂岩作为造山带中标志性的岩石-构造单元,其内部记录了洋盆打开、俯冲-增生和最后闭合过程的诸多关键信息,是研究古构造格局和造山过程的重要地质载体。本文以西
晚二叠世末期见证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紧随其后的早三叠世更是经历极其缓慢的生物复苏,复杂后生动物生物礁的重建以及有机质养分的上涌更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完成古生代海洋结构转向中生代海洋结构的巨大海洋生态系统转变。在这一极端气候条件下,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热点问题,华南板块上多条剖面的系统综合地层研究,主要包含以牙形石为主的生物地层研究,锆石定年研究
江南造山带是在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新元古代碰撞拼合过程中形成的,其构造演化过程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桂北和梵净山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段,区内出露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和沉积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对象。前人已对这些岩石进行了许多地质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但是对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解释的不同使得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桂北和梵净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和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岩相学、
隔水层与含水层相互作用是国际水文地质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粘土弱透水层与孔隙含水层的相互作用。在自然沉积、过量开采地下水等人为活动影响下粘土弱透水层会发生有效应力增加、孔隙结构变形和孔隙度减少、渗透性降低、溶解氧和贮水能力减少、以及侧向和垂向排水等的压实作用,这是粘土弱透水层区别于其他隔水层的重要特点。众多的研究显示,C-N-S-Fe-H2O是地下水系统水-岩相互作用的基本体系。Fe是地壳中最
自1970年以来,在全球增暖背景下,ENSO表现出很多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在El Ni?o衰亡后的连续两个北半球冬季,会发生两次La Ni?a,即在第一个冬季发生并形成一个成熟的La Ni?a(1stLa Ni?a),该事件先衰减,后再次发展,在第二个冬季又形成一次成熟的La Ni?a(2ndLa Ni?a)。目前,2ndLa Ni?a的成因及其气候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基于多套数
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球生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大约有75%的陆生生物和95%海洋生物种类灭绝。因此作为当今国际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方向,深入地研究二叠纪末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生物大灭绝形成的机制以及影响早三叠世生物大复苏的主要原因,对理解当今整个地球生物系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牙形石因其快速的演化和广泛的分布,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转折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研究中
振幅随偏移距变化,也被称为AVO反演,这为勘探地球物理学家提供了从叠加地震数据中提取有关地球弹性参数信息的额外工具。当单独用于解释地震时,振幅与偏移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有适用。它需要其他地震数据共同反演。本研究利用AVO及其特性,如截距梯度、弹性阻抗、扩展弹性阻抗属性等。为此,使用位于Sable盆地附近的Penobscot地区的L-30和B-41井的三维叠前和叠后地震反射和电缆测井数据。研究区储层岩石
学位
随着海上油气勘探的深入,勘探靶区逐步朝着深水区延伸,由于深水崎岖海底及中深层具有多套超低速层、异常高压、垂向裂隙发育等复杂地质条件的特点,造成中深层地震资料采集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近年来发展了海上宽频宽方位多震源采集技术被用来解决深水勘探难题,海上采集技术的发展,势必发展与之配套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其中变深度缆宽频采集技术需要发展因海水面引起的接收缆鬼波压制处理技术。为此,论文针对海上变深度缆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