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的古典巨作之一,它所受到的关注和推崇可谓是史无前例的。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红楼梦》具有恒久的魅力,它在中国文化里孕育流传,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部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缩影。因此,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的发烧友都纷纷将其注意力转向《红楼梦》,希望通过研读这本古典巨著打开对古老中国文化的探索之门。更为戏剧化的是,对《红楼梦》的研读和评说逐渐演变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即“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均属罕见。到目前为止,《红楼梦》已有十五六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其中最为杰出,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当属两部完整的英译本,即由中国知名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以及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es)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合译的《石头记》(其中霍克斯主译了前八十章,这也是本文主要讨论的章节)。这两部译本分别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和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本文首先引入了文化的概念,阐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所在,进而阐明了文化对于翻译实践的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翻译类似《红楼梦》这种文化韵味浓厚的作品时,究竟归化及异化,两种最为常见的处理文化翻译的策略,孰优孰劣?所谓归化异化,是就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转化而言的,前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而后者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即“异化”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照顾原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字习惯。而“归化”恰恰相反,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应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这两种翻译策略之争已经由来已久,但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学者们都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即归化异化在处理文化翻译时到底哪种方法更胜一筹一直都不甚了了。奈达曾经将文化作了如下分类: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语言文化5)宗教文化。本文的分析将以奈达的分类为基础,选择《红楼梦》中的深刻反映这五种文化的例子,对照其两英译本中的内容加以分析比较,试图通过两位名家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比较得出最适合文化翻译的策略。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杨氏夫妇对大多数文化因素的翻译倾向于使用异化法而霍克斯则比较偏好归化法。然而,异化归化并非两大名家所使用的唯一的翻译策略,在杨氏的译本中,除了异化法之外,在每一册书的末尾加注脚,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归化法,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运用意译法均是其常见的对异化法的有益补充。而对于霍克斯而言,他也在其译本中技巧性的运用了补充法,异化法以及增译法(即通过补出原文所没有的内容去更完整地解释译文无法传递的文化信息)。杨氏夫妇与霍克斯在选择翻译策略上的不同实际上是由其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读者取向所决定的。因此,归化法和异化法确实是处理文化翻译的两种重要策略,然而并非是唯一的正确之选。简言之,归化异化之争的归宿并非是孰优孰劣,而是要求译者在其中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对于不同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