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或者“悲剧”、“悲剧性”是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与西方不同,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中,没有明确的“悲”的概念,古典美学中更是没有“悲”这样一个范畴。但是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而且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悲情艺术作品。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悲美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它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氛围、哲学思想背景以及艺术家的心态等诸多因素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美学和文论体系中的“悲”概念来对其进行诠释和研究。悲美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魏晋时期则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本论文将以魏晋时代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汉魏六朝的悲情文学作品和文人的悲剧情怀,逐步深入地探寻这一时期的悲美意识深刻的文化心理根源。 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悲美意识的流变及悲美的内涵。简要梳理从先秦到魏晋时期在艺术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尚悲之风;重点论述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在魏晋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中的表现;阐明悲美意识在艺术本体论、创作论、欣赏论等多个层面的内涵。 第二部分:魏晋时代悲美意识的主要形态。悲美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与魏晋悲情文学的创作实践紧密相联的。在魏晋时期的不同阶段,文学作品的悲美意识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质。一是悲凉慷慨的风骨之美,以建安悲情文学为典范;二是忧愤悲郁而意深文晦的风格,以嵇康、阮籍的悲情作品为代表;三是深情悲切且文繁辞丽,这是西晋时期悲情作品的突出特点;四是超然静穆的玄澹之美,这是在东晋时期的悲情作品中才出现的。虽然风格、形态上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生命悲哀的感伤却是魏晋悲情文学共同的主题。 第三部分:魏晋时代悲美意识的文化心理根源。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的年代。文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人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命运。魏晋时代的悲美意识,就是来自于他们内心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和对于生命悲哀的深切感受。他们为了超越生命悲哀进行不断地尝试,努力寻求生命价值的实现,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抗争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现,因而具有美的价值和意义。 应该说,魏晋时代的悲美意识包含了文人对人生的深刻颖悟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全新确认,是魏晋人生命意识的美学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