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对地区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因为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随之而来的也有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地区发展失衡、发展代价过高、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大适时提出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由此我国由传统城镇化进入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产业互动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色之一,深入推进产城融合是打造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这样才能使得新型城镇化有力拓展广大农民的就业空间,从而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对我国30个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耦合度的测量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再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依据现状分析与模型研究,最后总结出我国大部分省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处于中度水平,其中大部分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对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制约作用。根据空间杜宾模型得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有直接作用,而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就全国层面来看,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差距增大,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越大。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起直接促进作用,同时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提高会拉动邻近省市的经济增长;此外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会促进邻近省市经济的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地区间的政府合作水平较高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不论是直接效益还是空间溢出效益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直接促进作用;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不仅具有正向的直接效应,同时会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增长则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地区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资源稀缺等问题导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直接效应为负且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金融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东部到西部出现了阶梯性的变化,表现为金融产业发展水平对当地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中东西各省市的作用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总效应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由于稀缺资源未得到有效配置,使得人力资本的总效应不显著。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协调的发展不平衡,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存在空间异质性,对经济增长不仅存在正的溢出效应,也存在“虹吸效应”,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其他地区的压制,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支柱型产业,精准定位优势产业进行突围,整合产业链。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协调各个区域的资源,使得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均匀分布。针对东部地区应该继续保持区域经济高度集中和中高速增长的状态;中部地区应该深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打破市场壁垒,促进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移升级;西部地区则应该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技术水平进步,提高对外资的利用效率,同时要避免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文章最后提出了产城融合相关的策略方法以及对未来产城融合发展的展望,笔者希望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研究进一步为地区产城融合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实际的科学依据,丰富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理论,为我国不同地区的产城融合,提出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有参考价值的、切实可行的建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