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ER+)患者,临床上往往采用内分泌、化疗、放疗等治疗,从而使患者获得一定的临床获益。补骨脂乙素(IBC)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属于重要补骨脂中的查耳酮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同时也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本文旨在评价IBC在ER+乳腺癌化疗中的增敏作用。方法:首先利用MTT、平板克隆实验检测IBC药物对乳腺癌细胞的毒性,接着利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利用裸鼠荷瘤实验体内验证IBC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们研究发现17β-estrogen(E2)能够导致乳腺癌细胞紫杉醇耐药,而IBC能够逆转E2引起的这种耐药;E2及IBC是通过ERα途径改变ER+细胞对紫杉醇的抗性。并且我们建立了紫杉醇耐药的乳腺癌细胞系,证实E2及ERα能够上调CD44表达水平;而IBC能抑制E2对CD44基因的表达调控。最后,在裸鼠荷瘤模型中,IBC能够降低ERα与CD44的表达水平,进而缩小荷瘤裸鼠肿瘤的体积。结论:补骨脂乙素IBC能够通过ERα途径介导下调CD44表达水平,进而提高ER+乳腺癌化疗的敏感性。这一发现为ER+乳腺癌新的治疗方案提出了理论依据。目的:胃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属于腺癌,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1。ERβ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受体,其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Rα,这提示ERβ在胃癌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补骨脂乙素(IBC)作为一种植物雌激素,能够调控ERβ表达水平从而发挥作用。阿帕替尼,一种新型的分子靶向剂,应用于晚期胃癌治疗。因此,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人类胃癌的斑马鱼模型,以评价IBC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疗效。方法:首先利用MTT实验检测IBC药物对胃癌细胞的毒性,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接着利用MTT、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阿帕替尼对细胞的影响及ER的调控,利用斑马鱼荷瘤实验体内验证IBC与阿帕替尼的协同作用。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发现IBC能够增强ERβ表达从而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在斑马鱼动物模型中,能发现阿帕替尼能使新形成的血管长度明显缩短,同时,IBC联合阿帕替尼具有最好的抗肿瘤生长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IBC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作为胃癌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案。此外,斑马鱼模型可以被设计为一个潜在的实用工具,探索新的抗胃癌药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