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是国内外区域发展研究的主要议题。本文从方法研究入手,通过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概念的解析及对现有测度方法的梳理,构建系统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五要素测度体系。依据该体系对江苏省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江苏省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及历史演变轨迹。分析实证结果与经典理论模式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建立“具有初始分布差异的多中心区域经济空间模式”,应用该模式解释江苏省1985-2008年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为江苏省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方法及思路。
第二、三章为方法研究。分类阐述现有的测度方法的作用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提出现有方法缺乏系统性,且案例研究多局限在经典理论框架内,缺少对经典理论的检验和发展完善。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定义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客体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集聚程度,空间分异和相互作用。针对这五要素构建系统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测度体系。
第四章为实证研究。以江苏省6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以1985-2008年为时间序列,对江苏省经济空间结构五要素进行测度与分析。通过城镇网密度及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分析位置关系;通过集中指数和经济极化程度分析集聚程度;通过区域类型划分分析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速的空间形态;通过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洛伦茨曲线、经济重心等方法分析经济空间分异;最后,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经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1)全省城镇呈集聚分布,而苏南比苏北更为集聚,城镇初始分布差异可能是后期南北经济差异的重要成因之一。(2)各县域GDP在空间上越趋集中,初始经济总量较高的地区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例不断提高。按人口的集聚程度则出现了组间分异,一方面80%的GDP集中在了更少的人口上,而这部分人口内部则可以享受更为均衡的经济红利。(3)全省GDP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分散的多中心-以都市圈为核心的强大单中心-以城市区域为核心的单中心+圈层结构+次中心”的演变过程,1990年代以来全省主要苏南地区为强核心,通过圈层式极化和扩散发生空间重组。全省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为面状集聚,北部为极核集聚。全省GDP增速的空间分布形态则显示出南北交替领先的格局。(4)全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都在不断扩大,经济重心不断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5)全省经济两极分化明显,高高、低低各自趋于集中。苏南显示出强劲的圈层式扩散效应。苏北以向心式极化为主。
第五章为理论探讨。实证研究中江苏省GDP空间分布的演化过程与经典理论模式存在差异,原因主要是经典理论模式忽略了区域经济现象的初始分布差异、未能充分体现多中心地区的演变情况、未能充分体现都市圈、城市群地区的圈层极化和圈层扩散特点。本文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提出“初始差异+多中心”的经济空间模式,并运用该模式解释了江苏的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第六章为总结和讨论,提出文章创新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