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哒”“咚”“夯”是萧山方言中三个具有指示意义的虚词,语法功能丰富,使用广泛。其中,“哒”表示近指,“咚”表示不定指,“夯”表示远指。
本文通过语法分析,总结出“哒”“咚”“夯”主要有前置于和后置于中心谓词两大分布。同时,这种互补分布分别形成了表示谓词的动态和静态的差别。具体来讲,前置的”哒”“咚”“夯”都有动词、前置介词、进行体标记的功能,后置的都有后置介词、存续体标记和语气助词的功能。本文结合语料对“哒”“咚”“夯”的各项功能的形式分布、语义特征、情貌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们根据是否可以被“哒”“咚”“夯”定格为静止状态或结果为标准重点分析了后置“哒”“咚”“夯”对中心谓词的限制情况。
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和对萧山方言本身特点的分析,本文认为“哒”“咚”“夯”是由“来~”结构“留后舍前”简化而来的典型,并提出了其前置的和后置的两条互相独立的语法化路线。
最后本文通过方言的社会学调查,分析了“哒”“咚”“夯”在萧山城厢镇老中青三派中的使用差别,并尝试对“哒”“咚”“夯”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