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风》是我国第一部多民族民歌集,产生于明末清初的浔州地区,由汉族官员李调元先生在前人吴淇采编的《粤风续九》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的采集收录和整理而成。《粤风》收录汉语情歌53首,瑶歌21首,俍歌29首,壮歌8首。分别编为粤歌、瑶歌、俍歌、壮歌4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尽管前人在《粤风》研究上作出过一定努力,但尚有大量工作未做,故而本文的工作希望能够为《粤风》研究添砖加瓦。
《<粤风>研究》共分六章。从各种侧面分析与《粤风》相关历史、民族、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赏析《粤风》的具体内容,剖析其艺术风格和内在精神,探讨《粤风》何以成为“粤风”的种种因素,剖析《粤风》的形成原因。
第一章,阐述百越分布、越族文化特征及岭南壮侗语族民族的形成过程;追述汉族六次大规模的迁徙岭南的历史;回忆瑶族进入岭南的前因后果;介绍《粤风》产生地浔州的历史文化概况。此章主要目的在于介绍《粤风》产生的历史、民族、文化背景。
第二章分析《粤风》形成的外在条件及内在条件。外在条件是壮族、汉族、瑶族等在岭南杂居相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日渐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域文化特色;内在条件是岭南民歌经过几千年发展,终于水到渠成,达到颠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粤风”。
第三章赏析《粤风》的具体内容。全书111首情歌,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反映了爱情生活的各方面,如爱慕、追求、思念、失恋等。歌词大胆直率,感情质朴真切,营造出一派秾丽热烈的南国气氛。本章主要对《粤风》进行析解翻译,并对原注、原译中错误及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修订,以图还原《粤风》的真实面貌。
第四章从语言、形式、内容、风格、修辞等方面入手,分析《粤风》的艺术特色。《粤风》语言多为双语合璧,或汉壮夹杂,或汉瑶夹杂,汉语又以粤方言为主,壮语中又夹有古壮字;形式丰富多样,粤歌及瑶歌多以七言四句为主,也有三字起头的七言四句体;壮歌则有奇句、偶句等结构,又有歌体为八句、唱法为十二句的“勒脚歌”体。修辞手法上,粤歌喜用双关,瑶、壮歌则多用比兴。用韵方面,粤歌、瑶歌韵律为脚韵,俍歌既押尾韵,也押腰韵,且腰韵、尾韵互相为韵,称“腰脚韵”。各部民歌自有特色,如粤歌之柔媚纤秾,瑶歌之苍凉质朴,俍歌之雄浑刚直,僮歌之轻快明丽;从整体效果看,却又营造了越人山清水秀的的优美意境和田园风光、鲜花盛开的南国色彩,洋溢着南方特有的青春热烈的气息。
第五章分析《粤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即以稻作文化为核心的越文化为底蕴,汉、壮、瑶三族的文化融合:经济形态上相互靠拢;语言上独立之中又相互影响;风俗习惯方面求同存异;教育方面相互渗透又各具特点;佛教、道教等宗教对岭南的渗透。这些文化通过《粤风》的歌谣传达出来,使人透过歌谣可一窥岭南复杂丰厚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指出《粤风》的价值及其影响。《粤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地区性的多族民间情歌专集。在中国各民族的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除具有文学价值外,还有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重要研究资料。《粤风》产生之后,既引起了同时期的文人学者的高度重视,对给予了高度评价,又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学界关注,大量学者撰文研究;并且引起了外国学者的注意,日本学者曾不惮艰难对其中的壮语进行深入分析归类。《粤风》也改变了中国文学史只记载汉族文学的传统,使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是个重要的开端。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粤风》的历史背景、形成条件作了系统研究;从汉歌当中析出壮人以及瑶人所唱歌谣;对原辑的解释、翻译有误的地方进行了订正;在原辑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准确的地进一步翻译;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三个民族的民歌特点及风格进行了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