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单纯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包括病理性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T细胞介导的免疫破坏及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是临床常见的检验项目,而血小板参数(platelet indices,PI)是通过自动血液分析仪直接或间接得到的一组参数,与血小板的形态和增殖动态相关,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及预后性研究,主要包括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和大型血小板比例(platelet larger cell ratio,P-LCR)。在ITP患者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用于鉴别诊断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并可作为疾病复发和疗效的预测指标。脂质作为血小板膜结构的重要成分,参与血小板活化和生成的多种生理过程。有研究发现,在某些炎性疾病中,血脂水平可通过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及活性,使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继而引起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但在ITP中尚缺乏血脂与血小板参数等相关性的研究。我们推测在ITP中,血脂也与血小板生成和血小板活化相关,并期望通过观察到血脂与血小板参数,巨核细胞数量和出血之间的相关性来验证这一假设。目的验证ITP患者中血小板参数治疗前后变化趋势及血小板参数和巨核细胞数目、出血、治疗效果等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索血脂对血小板参数、巨核细胞数目、出血、治疗效果等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ITP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治疗前和住院期间血小板参数、尿潜血及大便潜血、血脂的检验结果,皮肤口腔及鼻腔出血情况,治疗用药方案及用药时间、血小板输注时间,骨髓细胞学检查时间及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并进行资料间相关性分析或线性回归。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57名患者,平均年龄为47.14岁,其中男性196名,平均年龄为47.67岁,女性261名,平均年龄为46.74岁。男女间年龄、出血情况、巨核细胞数及血小板参数无明显差异;女性患者Cho、HDL-C、ApoA1及NEFA水平显著高于男性,Hcy显著低于男性。(2)治疗前血小板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示,PC与PDW、MPV、PCT,PDW与MPV、P-LCR,MPV与P-LCR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并符合线性关系。(3)治疗前血小板参数与血脂相关性分析示:PC与TG,PCT与TG、NEFA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NEFA对PCT的线性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具有性别差异,男性中PDW与Hcy,MPV与PLA2,PCT与HDL-C、NEFA,P-LCR与HDL-C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女性中PC与TG,PCT与TG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4)治疗前出血情况相关性分析示,尿潜血与PC、ApoA1及NEFA,大便潜血与年龄,皮肤出血与PDW、Cho、HDL-C及ApoA1,口腔出血与LDL-C,鼻腔出血与年龄,总出血情况与Cho、HDL-C及LDL-C显著相关。(5)骨髓巨核细胞数相关性分析示,巨核细胞数与NEFA显著相关。(6)患者经过治疗后,PC、MPV及PCT显著升高,PDW显著下降。治疗前后PC差值比与HDL-C显著相关。结论血小板参数在ITP患者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而与治疗前出血情况、巨核细胞数目无明显相关。血脂水平是ITP患者血小板生成和活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ITP患者中,血脂水平不仅影响治疗前血小板参数,还与出血症状、巨核细胞数以及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