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人效果理论提出之初,戴维森就将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认知阶段和后续行为阶段。在该理论研究发展的30多年来,学者的研究一直追随着戴维森所提出的步伐,并用大量的实例研究证实了该理论假说的存在,并进一步验证了影响认知效果的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各种的后续行为模式。对于第三人效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学者提出了诸如归因理论、乐观性偏见等解释,主要从受众的心理层面上解释造成这种认知存在的原因。虽然现在的解释有很多,但却一直未能做出一个系统化的归纳。作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人效果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对传播效果研究的方向,它更多地是从受传者,而并非传播者的角度来研究大众传播效果。即便是考量人们对媒介的看法,也并不是直接评估,而且通过间接对比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差异来测量大众传播信息对个人所造成的影响。同时,随着新媒介的发展,第三人效果在网络环境下也呈现出了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这是任何一个理论研究所不容忽视的传播环境,也是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从整体上来看,国内对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除了缺乏大量的本土实例研究外,对理论研究的范围也相对狭窄,大多局限于对国外理论的翻译和认证,没有太多的创新点。本文首先对第三人效果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详细、系统化的对理论的认知和行为阶段进行全面性的概括和总结。并从不同角度探究理论产生的根源。其次,通过和第一人效果理论、非亲身效果假说的对比,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该理论。并结合最新的研究资料,论述在新媒介环境下,第三人效果存在哪些行为,具有什么特殊性。最后在简单分析该理论国内外的研究形势后,指明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