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民报》顺利复刊。同年5月,赵超构回到上海主持《新民报》的工作。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开始了对战后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调整,新闻事业首当其冲。1953年,《新民报》、《文汇报》等私营报纸在坚持无果下,实行公私合营,中国私营报纸正式成为历史。而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也基本完成了对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本研究从新闻史的角度出发,以职业报人赵超构为中心,探讨职业报人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最终产生了什么结果?本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全国新闻网的建立、相关新闻法规的颁布和对私营报纸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方面探讨了职业报人生存的新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整理了当时赵超构和《新民报》面临的新困境,即采访和获得新闻困难、报纸经营困难、言论执笔困难、读者对象转变和办报思想不适应新的形势等五个方面。然后从办报方针的调整和报纸的三次改版、领导体制的变革和编辑部组织机构的调整等方面探讨了赵超构和《新民报》在探索中坚持不懈的自我解救。该部分以1953年为分界线,梳理出了赵超构和《新民报》在公私合营前后的办报思想、办报方针和办报特色上的转变;总结了1953年前编辑部最初的探索及其不佳效果和1953年后赵超构和《新民报》对晚报特色的最终确定。第三部分从理论出发,通过新闻范式的转换考察了职业报人消亡的真正动因,即由专业报的范式向党报范式的转变是职业报人消亡的必然。本研究认为,建国前后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新闻范式上取得了对职业报人改造的成功,但是,只是在新闻组织、制度、操作上取得了成功。而职业报人的职业理念依然没变。赵超构和《新民报》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身份的转变,只是为其和《新民报》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找到了体制上的出路,形式上融入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但是,赵超构对于晚报理论的探索和《新民报》后来取得的成就,却更好地诠释了赵超构这样一位职业报人在职业理念上的不懈追求和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