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在胸腰段爆裂骨折治疗上尚未形成共识,充满了挑战和争论。本研究检索分析了近20多年来评估胸腰段爆裂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或不置钉疗效的对照研究。熟知并掌握文献的质量评价,合理选择相关指标,系统评估后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与非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为术者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不同数据库特定检索策略检索1990年-2016年10月The Coch 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常用外文数据库,以及万方、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查找相关研究。两位相互独立的研究者对检索所得文献进行筛查,按照既定纳入排除标准确定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评价其质量并从中提取数据后使用Review Manage5.3作Meta分析。结果:3篇外文文献、14篇中文文献被纳入研究。其中两篇外文文献是随机对照试验(RCT),其余15篇均为回顾性对照分析。研究包括1303例患者,622位行经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术(SSPI+IS组),681位行经后路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SSPI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手术耗时(P=0.52,MD=1.17,95%CI=[-2.37,4.70])、术中失血量(P=0.36,MD=8.71,95%CI=[-9.83,27.25])、住院时间(P=0.39,MD=0.83,95%CI=[-1.04,2.70])、术前椎管侵占率(P=0.41,MD=0.61,95%CI=[-0.83,2.04])、术前伤椎后凸角(P=0.26,MD=0.32,95%CI=[-0.24,0.88])、术前疼痛评分(P=0.69,MD=0.08,95%CI=[-0.33,0.50])、术后疼痛评分(P=0.16,MD=-0.26,95%CI=[-0.62,0.1])方面无统计学差异。SSPI+IS组术后椎管侵占率小于SSPI组(P<0.001,MD=-3.69,95%CI为[-5.03,-2.36])、SSPI+IS组末次随访时疼痛评分小于SSPI组(P<0.001,MD=-1.58,95%CI为[-2.26,-0.90])、SSPI+IS组术后伤椎后凸角小于SSPI组(P<0.001,MD=-1.74,95%CI为[-2.54,-0.94])、SSPI+IS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角小于SSPI组(P<0.001,MD=-2.44,95%CI为[-3.37,-1.51])、SSPI+IS组术前伤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低于SSPI组(P=0.09,MD=-1.22,95%CI为[-2.64,0.19])、SSPI+IS组术后伤椎高度比大于SSPI组(P=0.0009,MD=1.55,95%CI为[0.64,2.47])、SSPI+IS组末次随访伤椎高度比大于SSPI组(P<0.001,MD=2.83,95%CI为[1.84,3.82])。结论:经伤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能更好的恢复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维持复位,降低远期疼痛的发生率;且减压更充分。与此同时并未增加手术创伤、手术时间,延缓患者康复出院,增加患者疼痛。S SPI+IS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是在SSPI纠正后凸畸形、维持复位不理想的情况下作为补充手段应运而生的,现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的共识是在有置钉的适应征的情况下尽可能伤椎置钉降低内固定的失败率。但是对于伴有椎间盘损伤、三柱损伤严重、分享载荷评分高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仅行短节段固定,由于其稳定性差,固定强度不足,容易出现内固定失效。需增加固定节段,必要时植骨融合来增加稳定性。另外本文纳入的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较少,未做到双盲,且样本量不足。将来工作中需设计实施更多大样本、多中心RCT来验证此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