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两种语言、方言、文字或符号之间通过一定的介质,进行转换的思维活动,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语符翻译。本文中所要探讨的“翻译”属于其中的语际翻译,即汉语和日语之间的文本转换。中日两国都有着源远流长的翻译史,但彼此之间的翻译极不对等:上千年来都是日本在学习和翻译汉文,而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才开始翻译日本书籍。“五四”之后,出于建设新文学的需要,日本文学和文学理论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对日本古典文学的翻译热潮则出现得很晚,已经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笔者感兴趣的正是古典文学中“读本”的翻译。读本始于对中国明清白话小说的翻案,将中国明清白话小说的日文“翻案”作品重译为中文,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价值的课题。读本小说中的名作《椿说弓张月》尚未有中译本,笔者此次试译的头三回,希望读者能一窥其作品特色和魅力。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实践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即:首先,不能歪曲作者文意;其次,作为中文要通顺流畅;最后,要译出文采,让读者想读、爱读。第一部分对原作作者生平、作品内容和写作时代背景进行简介,以确定译文的文体和语言。江户时代后期明清白话小说传入日本,日本学习“唐话”成风。作者曲亭马琴汉学底蕴深厚,作品中也随处可见中国文学历史典故和对明清白话小说情节的翻案。历史演义小说《椿说弓张月》描绘了武将源八郎为朝的英雄事迹,从结构、内容和思想上都可见明清小说的痕迹,尤受《水浒后传》《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影响颇多。因此,中译本可借鉴明清白话小说的文风。第二部分试译了作品的引言和前三回,在遇到可能会影响理解的特定词语、人物和文化风俗时,以脚注形式注解。第三部分讨论了实际翻译中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日语特有语言表达形式的处理问题,二是描写性场面中的加译问题。对于日语古典语法的表达形式和敬语体系等,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以“归化法”将其纳入汉语语言表达体系。同时,由于作品受中国白话小说影响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照中国读者阅读习惯适当进行加译,以期达到文采斐然、引人入胜的文学效果。笔者今后的课题和目标是将《椿说弓张月》全文译出,并由此出发,翻译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而延伸至同时代类似题材的作品,以掌握此类作品的整体时代特色。当然,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有太多理解不够、笔力不到之处。特别由于对日文古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试译时多处参照高藤武马译(1975)的日语现代文转译,难免有不准确或有失偏颇之处,今后还需多学多练,提升中文和日文两方面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