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明确了抗氟醚菌酰胺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适合度和抗性机制,以评价其抗性风险。分别以敏感菌株LH-S、经诱导获得的抗性菌株LH-RM和LH-RH为材料,测定了抗性菌株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分析比较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优选出高效混剂氟醚菌酰胺与己唑醇的最佳配比,研究结果如下: 1.6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毒力最高,为0.0185μg/mL;氟醚菌酰胺EC50为0.7646μg/mL;多菌灵、氟硅唑和嘧菌酯的EC50分别为0.4240、1.0200、1.9922μg/mL,毒力也较高;福美双的EC50为6.4620μg/mL,毒力较低。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与己唑醇按5∶5-9∶1混用,其共度系数达104.12-215.03,其中5∶5的共毒系数最大,为最佳配比。 2.通过紫外诱变和药剂驯化的方式获得的两株抗氟醚菌酰胺菌株,EC50分别为46.7365、131.7128μg/mL,抗性为61.12倍和172.26倍,两株抗性菌株在继代培养10代后,其抗性均能稳定遗传。测定了两株抗性菌株对己唑醇、氟硅唑、多菌灵、嘧菌酯、福美双和氟醚菌酰胺+己唑醇(1∶1)混剂的交互抗性,抗性水平为0.85~3.76倍,交互抗性不显著。抗性菌株适合度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亲本菌株相比,抗药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菌核量、渗透压敏感性、致病力等方面差异不明显,表明抗性菌株适合度略有提高,水稻纹枯病菌对氟醚菌酰胺存在中等或较高抗性风险,在氟醚菌酰胺大规模推广前,应做好延缓抗性发生的防治策略。 3.敏、抗菌株体内保护酶活性测定表明,抗性菌株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敏感菌株高;用氟醚菌酰胺处理敏、抗菌株24h,3菌株体内所POD活性不断升高,且抗性菌株的POD活性明显高于敏感菌株;PAL活性表现出先迅速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处理1.5h后活性达到最高,此后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4.敏、抗菌株琥珀酸脱氢酶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药剂浓度的升高,敏感菌株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抑制明显增强,到25 mg/L时敏感菌株体内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抑制率高达72.10%,而抗性菌株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对氟醚菌酰胺浓度的升高无响应变化,推断氟醚菌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靶标可能是呼吸链中的琥珀酸脱氢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