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堇属(Corydalis DC.)隶属于罂粟科(Papaveraceae),全世界约有465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根据《Flora of China》(FOC)记载,我国约产357种,是该属的世界分布中心。中国紫堇属植物分为45组,其中刻叶紫堇组Corydalis sect.Incisae Fedde有9种,分别是:变根紫堇Corydalis linstowiana Fedde、叶苞紫堇C.foliaceobracteata C.Y.Wu&Z.Y.Su、刻叶紫堇C.incisa(Thunberg)Persoon、文县紫堇 C.amphipogon Liden、圆萼紫堇 C.amplisepala Z.Y.Su&Liden、莳萝叶紫堇C.anethifolia C.Y.Wu&Z.Y.Su、异齿紫堇C.heterodonta H.Leveille、假刻叶紫堇C.pseudoincisa C.Y.Wu、巴东紫堇 C.hemsleyana Franchet ex Prain。另外,201 7 年发表2个新种,分别是假巴东紫堇C.pseudohemsleyana D.Wang、假圆萼紫堇C.pseudoamplisepala D.Wang。该组成员除刻叶紫堇外,其余物种均为中国特有植物。紫堇属植物形态尤其是花部结构十分复杂,是一个分类较为困难的类群。由于该属植物分布狭域,部分物种的标本采集有限,加之花果期较短,导致一些物种的原始描述缺少一些关键性状如种子、花果期等信息,这给深入开展该属的分类研究带来了困难。目前,刻叶紫堇组存在一些物种的性状描述缺失、系统分类位置存在争议和一些存疑类群有待研究等问题。本研究在标本采集、野外居群观察和馆藏标本研究基础上,通过形态和分子证据,围绕刻叶紫堇组植物的分类开展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补充描述了巴东紫堇种子形态及花果期、圆萼紫堇种子形态和变根紫堇花果期巴东紫堇种子长2.0-2.1毫米,宽1.9-2.1毫米,光滑,扁平,黑色具光泽;花果期4-6月。圆萼紫堇种子近圆形,长1.8-2.0毫米,宽1.8-1.9毫米,黑色,具光泽,有小的种阜。变根紫堇花果期是5-8月。2.刻叶紫堇等的性状及其变异幅度刻叶紫堇是一个多型种,其苞片的分裂程度、花的大小及其颜色、外花瓣背部的鸡冠状突起都有相当大的变异幅度。观察发现:同一个花序的苞片存在变异,下部苞片叶状,上部苞片菱形至楔形。分布于湖北通山金鸡谷的居群,外花瓣先端蓝色,花长21-24毫米;外花瓣背部的鸡冠不明显。分布于湖北通山通羊镇的居群,外花瓣先端淡蓝色,花长20-22毫米;外花瓣背部的鸡冠较矮。分布于湖北广水的居群,花浅红色,长19-22毫米;外花瓣背部的鸡冠较高。但是外花瓣背部的鸡冠状突起是开始于先端稍后;柱头扁四方形,边缘具6个单生乳突,侧面具有2对无柄的双生乳突;蒴果长圆形,种子1列,种子表面均具凹点状印痕,这些性状都是较稳定的。另外,据FOC记载,变根紫堇的蜜腺体约为距长的1/4。我们观察发现蜜腺体长度为距长的1/4-2/5。据FOC记载文县紫堇的蜜腺体约为距长的1/5。我们通过观察多个居群发现,蜜腺体约为距长的1/6,并且这一性状是稳定的。另外该物种同一居群内有些植株个体的花梗表面具有瘤突状突起。3.圆萼紫堇等物种的系统位置对分类位置存在争议的物种包括圆萼紫堇、变根紫堇、神农架紫堇、假川西紫堇以及3个存疑种进行了形态聚类分析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如下:(1)以44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性状数据对刻叶紫堇组及其近缘种共计16种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其大致分为Ⅰ、Ⅱ、Ⅲ共三个分支。第Ⅰ分支包括三个亚分支。变根紫堇、假圆萼紫堇、存疑种1、圆萼紫堇、巴东紫堇、假巴东紫堇、刻叶紫堇、存疑种2聚在一个亚分支上,存疑种3、文县紫堇聚在一个亚分支上,叶苞紫堇单独聚在一个亚分支上;第Ⅱ分支包括高茎紫堇C.elata Bureau&Franchet、假髯萼紫堇C.pseudo、barbisepalaFedde假川西紫堇C.pseudoweigoldii Z.Y.Su;第Ⅲ分支由神农架紫堇C.ternatifolia C.Y.Wu,Z.Y.Su&Liden和地锦苗C.sheareri S.Moore 组成。(2)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刻叶紫堇组植物和近缘种共23种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外类群为扭果紫金龙Dactylicapnos torulosa(J.D.Hooker&Thomson)Hutchinson 和荷青花Hylomecon japonica(Thunberg)Prantl。结果表明,扭果紫金龙和荷青花处于系统树的基部;阿山黄堇C.nobilis(Linnaeus)Persoon单独形成一个分支;假髯萼紫堇、高茎紫堇、髯萼紫堇C.barbisepala Handel-Mazzetti&Fedde、假川西紫堇、钩距黄堇C.hamata Franchet、天全紫堇C.mucronipetala(C.Y.Wu&H.Chuang)Liden&Z.Y.Su、显萼紫堇C.caly cosa H.Chuang组成一个分支;大叶紫堇C.temulifolia Franchet、神农架紫堇、地锦苗、籽纹紫堇C.esquirolii H.Leveille这4个物种形成一个分支;变根紫堇单独聚在一个分支上;刻叶紫堇组分支形成两个亚分支:圆萼紫堇、巴东紫堇、存疑种1、假圆萼紫堇、形成一个亚分支,叶苞紫堇、文县紫堇、存疑种3、假巴东紫堇、存疑物种2、刻叶紫堇形成另一个亚分支。研究结果表明:1)将圆萼紫堇归入刻叶紫堇组,不支持归入高紫堇组Corydalis sect.Elatae Fedde ex C.Y.Wu&H.Chuang。2)将假川西紫堇归入高紫堇组,不支持归入刻叶紫堇组。3)将神农架紫堇归入大叶紫堇组Corydalis sect Asterostigma Fedde ex C.Y.Wu&H.Chuang,不支持归入刻叶紫堇组。4)变根紫堇的系统位置需要进一步研究,形态聚类结果支持变根紫堇归入刻叶紫堇组,但是分子数据不支持将其放入刻叶紫堇组。5)我们在野外发现的3个存疑种,形态和分子证据很好的支持将它们归入刻叶紫堇组。4.对分布于陕西南部的存疑种1做了描述,并与形态相近种作了比较。另外,对其余两个存疑种做了解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