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的逻辑思路在导论中已经阐述,在此不再重复。全文共有7章,每章的主要内容是:
导论部分对选题意图、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思路进行阐述;
第一章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外对国有银行理论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是国内对国有商业银行理论的研究。在第一部分中,首先对国外学者的国有银行私有化理论进行批判性回顾,指出政党所持的意识形态对国有化和私有化有决定性的影响;其次,财政赤字的负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银行私有化的直接原因,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国有银行私有化的直接原因,持新自由主义观点的国际金融组织,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以拯救金融危机中的发展中国家为名,推行其私有化政策。所以在研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时,必须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其次对马克思、列宁的国有银行理论、对美国历史上出现的对要不要国有银行的论争以及国外研究国有银行的学者的文章和思想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学者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著作和观点进行阐述。
第二章是对下文研究国有商业银行问题界定一个研究的框架。如前所述,国有商业银行寓含着政府与市场理论,因此对政府与市场进行一些一般性的论述是必要的。本章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与市场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扼要的梳理;第二部分,是阐述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由于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第三部分,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务员进行分析,说明公务员也是“经济人”,有自身的利益,政府干预会导致权利寻租的出现,垄断性和外部性会出现政府失灵;第四部分提出由于政府有其局限性,在建立市场经济中,必须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目标是建立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有责政府、法治政府、公共服务政府,政府要超越自己;第五部分是对我国转型时期的政府与市场理论进行阐述,分析了政府的特征、市场发育的情况;第六部分是阐述政府与市场理论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理论时的适用性。当然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国外不同,在运用时要结合国情,但政府与市场整个框架还是适用于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论和实践的。
第三章是从外因方面多视角评价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分四个视角:一是委托代理视角,主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政治性委托、行政性委托和经济委托,认为目前关键是行政委托代理,要通过减少行政干预,通过经济契约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增值;二是垄断和竞争视角,提出银行业是规模竞争型的竞争格局,银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既要反垄断,但又要依据银行业的特点,保持一定的规模,要辩证地看待垄断与竞争;三是融资结构失衡视角,我国过分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如果直接融资比例较高,即使银行贷款不良率高一些,但对整个金融的安全的影响也会小的多。且直接融资比例高,可以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四是非均衡视角,主要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对利率、汇率进行了管制,资金的价格不能随供求关系自动调整。存在信贷配给,中小企业贷款难,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向大企业和国有企业集中。
第四章是从内因方面多维度透视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分四个维度:一是新政治经济学的维度,研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和经济对政治的影响。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是政治企业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是政治银行家。政治对经济金融有很大的影响。“封闭贷款”就是说明政治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说服力的例子;二是预算软约束维度。国有商业银行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于一身,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政策性亏损掩盖商业性经营管理问题的道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太大而不能倒闭,(toobigtofall),具有外部性和传染性,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因此没有倒闭破产的预期,亏损可以挂帐。因而具有预算软约束。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追求规模和地位、信誉等非货币化收入的行为冲动;三是资源配置效率维度,国有商业银行过去利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而不是以市场效益和风险大小为标杆,资源配置效率低,目前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均采用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方法来配置资源,解决利润与风险不能捆绑考核的问题。研究国有商业银行,还要研究X—非效率问题。四是从博弈的角度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从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国有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博弈、国有商业银行与居民之间的博弈、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总分行之间的讨价还价博弈。
第五章是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生存的逻辑。主要是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是否必须由国家绝对控股提出来的。首先对银行作为中介机构的一般性理论所进行考察。认为即使在资本市场非常发达的美国,商业银行也有其生存的空间,商业银行主要是对由于交易成本原因不愿意进行评级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生存的理由进行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辨析,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和不存在的理由,最终我们认为基于我国的国情,国有商业银行有生存的价值,即在宏观层面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中观层面上有利于协调和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微观层面上通过经营机制的转变、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能达到微观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存在,有利于国家对金融战略资源的控制、防止拉美等国家由外资主导经济命脉的现象发生。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的外部环境和体制外机制的“倒逼”下,其本身具有自增强能力。
第六章是国有商业银行矛盾的内生性和次优求解。本章主要是认为政府作为演化而来的制度安排,政府具有内生性。政府是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相互作用和个人讨价还价过程中形成的规则和制度组成的复杂网络,具有内生性质。政府是市场框架的组成部分,许多公共活动促进了经济发展。由于商业银行也是演变而来,具有追求利润的市场和企业本源属性,政府的目标多元使其与市场唯利是图行为有时产生矛盾,而矛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与生俱来。寻求最优解,只能在满足市场充分竞争的一般均衡条件下,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仅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中非均衡是常态,只能是次有解。
第七章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路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经营机制的转变。本章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比较,提出并论证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轨迹趋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具有模仿性,如承包制。在股份制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落后于国有企业10年左右。从国有企业性质看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能加深对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认识。国有企业存在边界刚性,没有市场退出机制,没有市场校正错误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国有企业同样的性质,是代理人对决策不负最终责任的一种风险配置和决策装置。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所有者实际上的缺失。通过法人财产权,把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运营纳入公司法的约束之下,法学界认为国有资产归公司法人所有,但国家规定国有财产归国家所有,法人财产权不是法人财产所有权,尽管如此,目前用法人财产权比较妥当。股权与法人财产权也有区别,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国有股有利于国家经营性资产资本化运作。运用国有股制度代替国家所有权,利用股东人格化,割断国家与企业的行政关系。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国家投入巨资进行重组,充实资本金,目的是“花钱买机制”,这样需要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建设,进行激励约束机制重塑,实行股权激励。最后本文对全文进行扼要的归纳,总结出要超越政府和实现自我超越,实际上是对全文进行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