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意识流作家。在其作品当中,《到灯塔去》可谓代表之作。该作品以拉姆齐一家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缩影,讲述了这家人到灯塔去的经过。小说不仅以娴熟的意识流技巧著称,其细腻的艺术化描写和深入的人生思考也为人所称道。国内外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颇多,成果颇丰,然少有从认知诗学,尤其是图形背景理论来探讨的。本文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旨在为伍尔夫小说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并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图形背景理论是通过突出重要部分、弱化其余部分来强调感知目标的认知方式。突出的部分为图形,即注意的焦点,而其余部分则为背景。由于该理论与意识流及后印象主义都强调对主要心理或注意焦点的关注,因此,本文将这三者联系起来,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来探索后印象主义特征在小说中的体现,并揭示其艺术形式下的平衡思想。在小说中,伍尔夫注重文本平衡与文字艺术,她创造性地借用绘画、音乐、诗歌等方面的技法来取得文本建构上的美感。小说的绘画特征包括图形背景关系的不断转换、光色的独特描绘和瞬间印象。音乐特征可从小说的三分结构、象征性重复和多条主线同步发展来探讨。诗歌特征则表现在反复、双关、头韵、格律等诗化语言及创造性意象的运用上。这些艺术手段都反映了小说的后印象主义特征。同时,形式的平衡美也蕴含着作家深刻的平衡思想。她的这一思想追求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人生意义、自我本真等方面。社会关系的平衡主要表现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及宾客关系上。人生意义的平衡可从小说人物对秩序、真理和艺术的不同追求来解析。自我本真的平衡则通过孤独与自由、虚无与本真之间的平衡来达到。随着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平衡的存在状态也最终达到。到灯塔去的旅程也就是探索社会、人生及自我等平衡的过程。于是,从形式美到内容的哲学深意,伍尔夫通过艺术技法的创新运用,使得小说在形式与内容上获得了完美的统一,从而体现了她关于人生存在的深刻的平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