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疾病,存在广泛的认知、情绪以及社会功能的缺损。快感缺失是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核心症状之一,与个体的社会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但目前,仍不清楚快感缺失的潜在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分裂型特质个体均持有更低水平的愉快感信念,且与快感缺失有关。尚没有研究进一步考察在临床与亚临床群体中,该低水平信念究竟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尚不清楚是否是由于个体信念更新的过程存在异常,导致该低水平信念的形成与维持。本论文试图从精神分裂症谱系的角度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分裂型特质个体的信念更新模式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为说明上述问题,本论文共包括了三部分的研究。研究一,招募75名非临床的大学生群体,采用修订版的信念更新任务范式考察非临床个体的信念更新模式,同时,探究不同条件下的信念更新程度与愉快感信念、快感缺失的关系。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事件类型与反馈消息的交互作用显著(F(1,67)=4.789,p=0.032,ηp2=0.067)。进一步进行简单主效应分析,面对愉快事件时,个体在信念更新过程中未表现出偏差(p=0.288);而在不愉快事件中,个体的信念更新过程存在乐观的偏差(p<0.001),具体而言,在接收到好消息时,个体会更大幅度地去改变自身原有的信念。采用偏相关分析,控制估计误差、记忆误差以及事件数量的差异,结果发现,在愉快事件的好消息条件下信念更新的程度与个体对愉快活动的期待程度具有边缘显著负相关;而在不愉快事件的坏消息条件下信念更新的程度与个体对愉快感的重视程度表现出边缘显著的正相关。研究二,招募36名门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名在人口学资料与病人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与研究一同样的任务范式去分析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信念更新模式。对愉快/不愉快事件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愉快事件上,反馈消息(F(1,58)=4.625,p=0.036,ηp2=0.074)与组别(F(1,58)=5.421,p=0.023,ηp2=0.085)的主效应显著,但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58)=2.924,p=0.093,ηp2=0.048)。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面对愉快事件时,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负性偏差的倾向(p=0.001),即当得知愉快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低于自身原本估计的概率时,相比于健康对照,患者更倾向于受到这个坏消息的影响,更大幅度地调整原有的信念。而在不愉快事件上,组别与反馈消息的主效应、交互作用均不显著,患者与健康对照在信念更新过程中都表现出乐观偏差,即被告知不愉快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自身原本估计得更低(好消息)时,两组被试均更大程度地改变自身原有的信念。研究三,为探究比较分裂型特质个体与健康对照的信念更新特点,27名分裂型特质个体与30名健康对照完成与前两项研究同样的任务范式。结果发现,分裂型特质个体在信念更新过程中表现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似的特点,在愉快事件上,组别与反馈消息的交互作用显著(F(1,49)=4.997,p=0.030,ηp2=0.093),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分裂型特质个体对愉快事件的信念更新过程中表现出负性的偏差(p=0.043)。而在不愉快事件上,特质个体与健康对照都表现为乐观的偏差。且相关分析发现,分裂型特质个体在愉快事件上的信念更新偏差与自身对愉快感的关注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454,p=0.039)。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分裂型特质个体均只在愉快事件的信念更新过程中表现出负性的偏差,即临床与亚临床群体均更大程度地受到坏消息的影响。而在不愉快事件的信念更新过程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分裂型特质个体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该结果提示我们,这种仅在愉快事件上负性的更新模式可能对个体低水平愉快感信念的形成与维持起着一定的作用。针对信念更新模式的调整,可为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分裂型特质个体的快感缺失提供了一种新的干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