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南华经》一书,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恣意昂扬,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与哲学思考都产生了影响。德语国家的学者对《庄子》的译介与研究虽然稍晚于英、法等西方国家,但在之后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一书在德语国家译介与传播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找出其产生影响的原因,并具体分析历代德语作家作品中出现的庄子元素。力求以一个全面、新颖的眼光来看待《庄子》与德语文学之间的关系,找出《庄子》对德语文学的影响特征与不同表现形式。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阐述了《庄子》一书在德语国家的重要意义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而得出本论文在《庄子》传播与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第二章按照时间顺序(十九世纪之前、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战后初期和现当代时期五个阶段),系统梳理了《庄子》在德国的译介与传播过程,并对各种译本及研究做出了评价。其中着重对最新的、国内介绍最少的现当代时期,分为译介与研究两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时间上向前、向后扩展了国内对《庄子》传播历史的概括,并且在文中对前人研究成果不当的地方做出了纠正。第三章对德布林、卡夫卡、黑塞、布莱希特、凯勒等代表性德语作家的代表作品深入分析,详细阐释德语作家作品中出现的《庄子》元素,其中重点分析了黑塞和布莱希特的作品。德布林小说《王伦三跳》以庄子等道家学说“无为”为核心,吸收庄子“机心”说和“万物平等”的观念;卡夫卡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中“大道不称”的庄子思想,表现了卡夫卡对《庄子》一书的接受;黑塞几乎全部的作品都包含着庄子的因素,表现在《悉达多》中关于“玄珠”的理解、《历程》中“死生为一”的观念、《东方之旅》中“机事导致机心”的观点、《玻璃球游戏》中“长老”形象的塑造等等;庄子“道与世”关系和“材之患”的思想,在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和《四川一好人》中反复出现,其中多次出现的《所罗门之歌》,更是重点反映了庄子“道与世”的关系,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当代作家凯勒的《骆驼与针孔》,直接以庄子为题,借用对话形式,采用“庄周梦蝶”的故事,阐明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与处世之道。《庄子》思想在德布林的小说中是借用“无为”、“万物平等”等观念,对当时德国社会出路的建议与探讨;在卡夫卡小说中是对“寓言”形式的借用和人生哲理的荒诞式解读;在黑塞几乎全部的作品中,是他自我人格精神的朝圣,是他对自然生活清静无为的向往,是他自我修养,以达到精神救赎与升华的方式;在布莱希特的剧本中,《庄子》思想是法西斯强权政治之下的生存策略,是号召德国人民进行思考的强有力武器;在凯勒的作品中,是中西方文化、哲学交流,进行平等对话的桥梁与交流契合点,表现了当代德国学者试图寻找中德文化相通点、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努力。这一部分或采用新的观点、或采用新的作家作品,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详细阐释了代表性德语作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庄子》因素。第四章分析德国文学中出现《庄子》元素的原因,总结归纳为五点:神秘主义在欧洲的盛行;传教士卫礼贤译介的《庄子:南华真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工业革命之后,人民普遍感到精神匮乏、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自然环境恶化,使学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庄子等道家哲学上;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德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和强烈的精神空虚与迷茫,他们试图通过庄子哲学来面对社会与自身;新时期随着中德建交,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丰富,为《庄子》进一步传播搭建了桥梁。第五章在详细分析德语代表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分析《庄子》对德国文学的影响特质和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庄子思想在德国的传播与影响,是与老子等道家思想紧密结合的;《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作品更是直接引用《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来表明自己的主旨;《庄子》思想在德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个人化”与“德国化”,更加符合德国当时国情的具体需求;德国学者对《庄子》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而是充满了自身的思考与尝试。结语部分通过对《南华真经》在德国的传播过程和原因的分析,阐释具体作家作品中的庄子因素,从而得出庄子在德国影响的特质及不同表现形式。庄子哲学思想和《庄子》一书在德国的传播,不仅影响到德国社会、人文的变化,更影响到德国文学的创作,并表现出不同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