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号桩油田桩52断块沙三下Ⅰ油组,平均孔隙度19.37%,平均渗透率183.12×10-3μm2,2008年12月综合含水达到94.2%,采出程度仅19.8%,采收率较低,剩余油潜力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地质特征研究的精细程度不够;窜流通道的存在造成低效无效循环,需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对油藏剩余油形成及分布的规律的认识不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本论文重点开展五号桩油田桩52断块沙三下Ⅰ油组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对于老油田开发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以地质、测井、地震、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五大类资料为基础,应用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从区域构造成因分析入手,落实断层空间展布及发育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储层微构造研究,建立微构造模式;从沉积体系分析入手,研究砂体的岩-电及相-电关系,在划分单井各小层储层沉积微相的基础上,落实沉积微相剖面、平面的分布规律;开展地质条件约束的测井储层评价,精确求取储层参数,并从层内、层间、平面等多个角度分析储层非均质,为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奠定基础。利用SNP-1、PND-S等新测井技术准确地确定单井剩余油饱和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单井层间层内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结合岩心分析的含油饱和度数据和相渗数据统计回归出剩余油饱和度实用计算公式,估算各井的剩余油饱和度,结合平面非均质性及窜流通道分布特征定性描述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通过动静态资料相结合,在分析剩余油形成控制因素基础上,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平面上非主力相带注入水驱替效果差,剩余油相对富集,但主力相带原始储量基数大,仍然是挖潜的主力区,主要位于主力相带的边角地带,同时注水井间形成的滞留区,以及低级序断层附近,形成剩余油富集;垂向上四个小层存在强的层间非均质性,造成3小层驱油效果好,2、4小层剩余油富集,同时正韵律厚油层上部水驱效果差导致剩余油富集,夹层发育层段剩余油集中。研究区剩余油分布具有六种模式:成片分布的差油层型、注采不完善型、滞留区型、层间干扰型、层内未水淹型、低级序断层遮挡型,通过对剩余油潜力区的综合分析,提出剩余油挖潜的具体目标。根据剩余油潜力区类型及分布特征,制定了相应的技术对策和调整方向。提出目前开发对策:分井区综合治理;一套井网,局部分采;继续注水;以恢复老井为主,打少量新井完善注采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分别采用卡封补孔、提液、不稳定注水等不同工艺措施,以达到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部分措施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