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组胺是被广泛接受的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质。有报道,在脑缺血的发病过程中,组胺参与其中并引起了缺血过程病理学的改变。脑血管狭窄造成缺血以后,在缺血急性期脑内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谷氨酸的含量会大量增多,造成细胞兴奋性毒性损伤。有研究发现组胺能够减轻神经元损伤,机制为抑制其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升高。大鼠脑缺血后,腹腔注射组胺的前体物质组氨酸,可以显著减轻纹状体部位的神经元损伤。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谷氨酸转运体-1 GLT-1(glutamate transporter-1)和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glutamate/aspirate transporter)与兴奋性神经递质摄取有关,组胺还可以调节它们的表达来发挥对神经系统损伤尤其是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而这些摄取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转运体大多数分布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已有文献报道,脑缺血时,主要分布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对胞外大量堆积的谷氨酸的清除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组胺对缺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是否有保护作用,以及对谷氨酰胺合成酶是否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目前为止尚不清楚。目的:
探索组胺对缺糖缺氧(OGD)诱导的离体条件下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研究组胺对星形胶质细胞OGD及再灌后GS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相关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的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经OGD处理6h,在OGD前30 min给予不同浓度的组胺,组胺H1、H2受体拮抗剂在组胺给药前15 min给予,PKC通路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Ⅱ(BISⅡ)在组胺给药前30 min给予。在OGD结束后立即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的变化;HPLC法检测组胺对胞外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含量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组胺对谷氨酰胺合成酶(GS)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利用组胺H1、H2受体拮抗剂pyrilamine和cimetidine、PKC抑制剂BISⅡ探索组胺发挥GS调控作用的可能的分子机制。
结果:
1.组胺10-6M、10-7 M浓度可以显著地逆转OGD6 h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代谢活性的下降,其中10-6M组胺作用最强。
2.组胺10-6M可以显著地减少OGD引起的胞外谷氨酸的堆积,同时可以轻微地增加胞外的谷氨酰胺的水平。
3.星形胶质细胞OGD6 h后,GS表达量显著降低,组胺10-6M浓度可以逆转GS的表达下调。随着再灌时间的延长GS表达逐渐上调,至再灌12h、24 h后GS基本恢复到与正常对照组相近的水平,且给予组胺不能再上调其表达。
4.不同浓度组胺H1、H2受体拮抗剂pyrilamine、cimetidine只有pyrilamine在10-5M时可以完全逆转组胺的上调GS表达作用,而cimetidine对GS蛋白表达没有作用。
5.PKC抑制剂BISⅡ可以逆转组胺对GS蛋白的表达调控作用。
结论:
1.组胺对OGD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组胺可以逆转OGD过程中GS蛋白表达的下调,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对胞外谷氨酸的清除能力;
3.组胺对GS的表达调控作用可能与其H1受体下游的PKC信号通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