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类是典型的水鸟,关于黑颈鹤的夜栖地,以往的记录都是在浅水湿地中,说明黑颈鹤在夜栖地利用方面对水体有严格的依赖性。最近发现在滇东北部分黑颈鹤越冬分布点在山坡上夜栖的现象,这种夜栖地利用既不同于鹤科的其他鹤类,也不同于黑颈鹤的其他越冬种群,为深入了解这种新的不寻常的夜栖地利用行为,2012-2017年在滇东北对黑颈鹤夜栖地做了全面的调查。 我们总计在永安、冷米、白云、中寨、转山包、长海子和寻甸7个黑颈鹤越冬分布点发现并记录147个山坡型夜栖地。黑颈鹤的山坡型夜栖地主要位于狭长的V形溪谷两侧陡峭山坡的中上坡位,夜栖地的主要植被类型为以常绿杜鹃类植物为优势种的灌丛。永安、转山包和长海子的黑颈鹤夜栖地利用会在山坡型和湿地型夜栖地之间或多或少的切换,这种变化与分布点黑颈鹤活动范围内是否有明水面、干扰以及夜栖地捕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这些因素不能完全解释夜栖地利用的变化。黑颈鹤山坡型夜栖地可利用的植被类型非常广泛,从没有植被覆盖的裸地到只有稀疏草本植物覆盖的草地,到不同盖度和高度的灌丛。黑颈鹤的夜栖地利用不仅有湿地型和山坡型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其山坡型夜栖地在植被类型、植被组成、坡向等方面也有多种变化,表现出很高的多样性。说明黑颈鹤在夜栖地利用上很强的可塑性。黑颈鹤偏好灌丛生境作为山坡型夜栖地,灌丛生境最普遍的是常绿杜鹃类灌丛。常绿杜鹃类灌丛的灌丛盖度受纬度、海拔和坡向显著影响。常绿杜鹃类灌丛喜阴湿环境,多在阴坡半阴坡分布,常绿杜鹃类灌丛的分布特征部分的解释了山坡型夜栖主要分布于北坡的现象。在山坡上夜栖的黑颈鹤,无论从分布区还是种群数量都占黑颈鹤东部种群很大的比例,这种行为无论从保护还是行为进化研究方面都值得特殊的关注。 多尺度黑颈鹤山坡型夜栖地选择结果表明,大尺度内湿地和农田的景观组成和景观结构是黑颈鹤山坡型夜栖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黑颈鹤在山坡上夜栖尽管脱离了夜栖地对水的限制,但是作为湿地鸟类,在活动范围内还是无法脱离对湿地的需求。对于在山坡夜栖的黑颈鹤种群来说,湿地和农田是最为重要的两种生境,如果分布区内湿地遭到破坏而消失,黑颈鹤即使能够在山坡上夜栖,也不能在这些地方长久的维持。 对山坡型夜栖地和湿地型夜栖地的飞行行为、夜栖地的能量因素和死亡记录的比较结果表明(1)山坡型夜栖地黑颈鹤通过夜栖地与日间活动中心不重叠,以及早上较早离开夜栖地,晚上天黑后返回夜栖地来避免夜栖地被人类发现,从而保证夜栖地的安全;(2)山坡型夜栖地黑颈鹤通过在不同的天气情况选择背风夜栖地,能够获得不低于湿地型夜栖地的热量保存优势,不过其他因素,例如植被也会影响黑颈鹤山坡型夜栖地坡向的选择;(3)湿地型夜栖地没有记录到捕食,但极端天气会对夜栖黑颈鹤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关注。在山坡型夜栖地发现3例捕食或掠食,山坡型夜栖地的捕食或掠食都发生在主要夜栖区域的边缘,灌丛并不能有效阻止捕食者,可能反而给捕食者提供隐蔽条件。黑颈鹤在灌丛中夜栖可能更多的是为了阻止人类的干扰。建议在山坡型夜栖使用红外相机监测黑颈鹤夜间行为和捕食者。 物种分布模型(SDM)预测表明能够在山坡夜栖可以增加云贵高原黑颈鹤越冬地的潜在分布面积。使用两种类型夜栖地分布区的分布点做模型预测优于使用单一夜栖地类型分布区内分布点做模型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暖黑颈鹤东部种群将会失去90%以上的适宜越冬分布区,未来黑颈鹤东部种群处境十分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