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它是学生成长、成才、涵养人性、丰富人生的必由之路。在学校中,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阅读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未来的社会里,不具备良好的阅读技能是很难适应社会需要的。因此,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对阅读的认识还普遍存在着偏差。事实证明,不抓好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将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教育质量也难以有真正的突破,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无法真正落实到住。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为载体,探讨了历史人文学科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切入点”、“主要方法”、“一般原则”和“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从课改实践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九种主要方法、六项基本原则和相关的保障措施等。文章认为,由于造成学生阅读差异的首要原因在于兴趣的有无,所以学生阅读培养的切入点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兴趣的形成和保持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其中关键在于所任学科教师的引领。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阅读也相应地有许多方法,教师应该遵循阅读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应用这些方法。比如,“圈圈点点”、“批注”、“提纲归纳”等方法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而“渗透阅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则是较高的阅读要求,这些方法重在阅读中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文章认为,教师教会学生运用阅读的基本方法,应该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尤其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和关联,如历史、语文、政治等课程的阅读的互相配合,可以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也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得更快。文章认为,学生阅读的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及时反馈原则”、“精心扶读、对症下药原则”、“民主愉悦原则”等,才能使阅读的培养更科学、更有效。认为这些原则反映了阅读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