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将集中论述,邓小平理论不仅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辟的全新时代的产物,而且是整个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高度结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实践的世纪总结。本论文为此比较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最重要的理论形态——毛泽东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内在本质联系与区别,特别研究了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发展。毛泽东与邓小平哲学主体与基础都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其共同点是都坚持了“知行统一”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文化传统,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观、价值观,以社会实践为根本出发点与归宿的实际工作方法论、群众观点路线论,以“物质生产实践第一性”为基本出发点的社会历史观、社会主义本质观、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观,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导向的价值观。不同点在于:毛泽东与邓小平对实践的本质特点理解重点不同,诸如毛泽东在革命环境下更强调实践的主体能动性特征,邓小平在建设背景下更注重实践的社会条件制约性与客观物质性特点;毛泽东主要从政治社会关系变革角度来理解实践能动本质,邓小平则比较一贯坚持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决定性意义;毛泽东往往从“动机论”角度理解实践的本质与价值意义,邓小平更倾向于从“效果论”角度理解实践的本质功能与价值意义、道穗论与能力论。在辩证法理论方面存在着“矛盾动力论”到“改革动力论”形态区别,毛泽东与邓小平虽然都共同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度重视矛盾特殊性问题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问题,自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错综复杂矛盾,把辩证法变成解决革命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的料学工作方法论。不同点在于毛泽东更强调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革命与根本质变对于推动社会发及与历史进步的动力作用,强调“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则更关注用正确方法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促进事物自我完善与良性循环的积极功能,更关注量变与局部质变在推动事物可持续发展中的根本动力作用,认为搞现代化建设要有耐心,要“摸着石头过河\“一百年不动摇”而不可怠躁冒进。 文章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总体哲学革命意义在于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转变:从革命与斗争的辩证法向改革建设辩证法。具体表现在:邓小平理论在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方面实现了从传统抽象的“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世界观向“物质生产实践第一性”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视野转变;在辩证法方百,邓小平理论实现了从传统的“矛盾动力论”向“改革动力论”的转变;在社会历史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本质观上,实现了从传统的狭隘封闭的现代社会历史观向开放的全球化理论视野转变,尤其实现了从传统 一2 一 的理想的“应然的”社会主义“理想本质论”向当代的“实然的”社 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转变,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促进了中 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