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结肠镜检查被公认为是检测腺瘤性息肉的“金标准”,然而,结肠镜检查中存在相当数量的腺瘤漏诊情况。国外多项研究报道显示,结肠镜检查中腺瘤的漏诊率波动在6%-27%之间,漏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腺瘤漏诊会影响结肠镜的随访间隔时间及检查质量。当前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腺瘤的患者漏诊率,并分析可能影响结直肠腺瘤漏诊的相关的危险因素,降低结直肠腺瘤漏诊率。对象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的单中心研究,严格按照患者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随机调查从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先后两次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收集患者资料,登记每位结肠镜检查患者的性别、年龄、检查日期、随访间隔时间;按照评价标准记录两次结肠镜检查所发现息肉的数量、大小、形态、解剖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以及每位患者的肠道清洁程度、结肠镜操作医师、进镜时间、退镜时间、镜端到达部位等详细信息,建立电子随访档案,便于整理统计。共收集符合要求的4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次结肠镜检查结果,将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时新发现的腺瘤判定为漏诊腺瘤。为了能够给每位患者提供合适的随访时间,本研究主要是以患者为单位分析腺瘤漏诊情况及患者漏诊率,患者漏诊率的计算是以出现腺瘤漏诊的患者数目除以研究纳入的患者总数。先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可能导致结直肠腺瘤漏诊的相关因素,进而选取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次结肠镜检查随访时间间隔平均为(10.70±5.34)月。432例患者中116例出现腺瘤漏诊,患者漏诊率为26.9%。其中,低危腺瘤的患者漏诊率高于高危腺瘤(21.1%vs5.8%,P<0.05)。没有发现漏诊的结直肠癌患者。漏诊腺瘤直径≤5mm、6-9mm和≥10mm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2.1%、21.6%和16.3%(P<0.05)。平坦型腺瘤的患者漏诊率显著高于隆起型(73.3%vs26.7%,P<0.05)。漏诊腺瘤在肠道多个部位、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2.6%、26.7%和20.7%(P<0.05)。不同性别(X2=3.380,P>0.05)、年龄(X2=4.562,P>0.05)人群之间患者漏诊率无统计学差异。初次结肠镜检出1枚、2枚及3枚以上息肉的患者漏诊率分别为19.1%、25.0%和33.3%(P<0.05)。初次结肠镜检查为炎性/增生性息肉、低危腺瘤和高危腺瘤的人群中,患者漏诊率分别为22.8%、21.4%和37.6%(P<0.05)。初级内镜医师的患者漏诊率高于有经验的内镜医师(49.6%vs16.6%,P<0.05)。肠道准备不充分的患者漏诊率高于肠道准备充分者(41.8%vs14.7%,P<0.05)。进镜时间<5min、5-10min和>10min的患者漏诊率分别为36.2%、25.8%和19.1%(P<0.05)。退镜时间充分(≥6min)与不充分(<6min)的患者漏诊率分别为27.0%和27.4%,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1.10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腺瘤体积变大,患者漏诊率逐渐降低(OR:0.341;95%CI:0.173-0.671)。随着进镜时间延长,患者漏诊率逐渐降低(OR:0.987;95%CI:0.981-0.994)。高危腺瘤比低危腺瘤的患者漏诊率低(OR:0.324;95%CI:0.154-0.680)。腺瘤部位多发容易导致漏诊(OR:3.791;95%CI:1.505-9.546)。结论:1.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存在部分腺瘤漏诊情况,漏诊不仅与腺瘤的自身特征(如大小、数量、形态、结直肠解剖部位等)有关,而且,内镜医师操作熟练程度、进镜时间及患者肠道清洁度等也是影响腺瘤漏诊的重要因素。2.避免结肠镜检查中的漏诊情况,提高腺瘤检出率,关键在于提高初次结肠镜检查的质量。在提高内镜操作医师诊疗技术的同时,可给予足够的进镜与退镜时间,并保证患者良好的肠道准备。3.高危腺瘤的患者漏诊率较低,可参照结肠镜随访指南并结合患者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随访时间。